还有哪些特务机构-明朝除了锦衣卫外 (还有哪些特务组织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锦衣卫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锦衣卫和东厂是明代两大特务机构,虽然它们恶名昭著却被明代皇帝视为心腹,也是维护政权最有力的工具之一,大清入关后,尽管在顺治时期也有锦衣卫这个...
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,这俩特务机构现在可是恶名在外,但在当时,皇帝可把他们当心腹宝贝,是维护皇权的重要工具之一。大清入关后,顺治年间虽然也有锦衣卫,但早就不是特务机构了,主要管管仪仗这些场面活。倒不是说清朝不需要特务,只是他们不想走明朝的老路,得自己想新招儿。

说到特务机构,唐朝其实也有个叫“不良人”的,主要负责抓人捕犯。虽然正史里提得不多,但这组织确实挺庞大,各州县都有他们的人。
朱棣靠“靖难之役”抢了侄子的皇位后,心里一直不踏实。一方面,总有人说建文帝没死,随时要回来;另一方面,朝里很多大臣对新政权不服气,内阁的权力还越来越大,老跟皇室争权。为了稳住位置,他急需一个能抓在自己手里的强力机构。可宫外的锦衣卫用着不太顺手,他就琢磨着建个新的。朱棣当年起兵时,不少宦官和和尚帮过大忙(比如郑和、道衍),在他心里,宦官可比文臣武将靠谱,而且都在宫里,联系也方便。
后来雍正又给他们加了个活儿,就是满大街小巷探听消息,不管啥事儿,他都得知道。所以说啊,“粘竿处”就是这么来的,其实它还有个外号叫“血滴子”,大家可能在影视剧小说里见过,但历史上到底有没有“血滴子”,这事儿不好说,可能真有,也可能是后人编的。

清朝觉得明朝那套上行文书太麻烦,还看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,于是就搞了个秘密奏折制度。一开始就鼓励官员直接给皇帝上折子,不用经过内阁,跟皇帝一对一聊。这么一来,官员之间谁也不知道别人跟皇上说了啥。对皇帝来说,这制度能让他轻松掌握各地官场和政情,根本不用再专门搞特务机构了。
顺治皇帝虽然年轻就没了,但他在位时,正好是清朝从旧统治向新制度过渡的关键期,他那套比较开明的政策,让清朝能在关内站稳脚跟,国运也能长久。
朱棣继位后,对特务机关更依赖了。一来是他得位不正,对原来的文臣武将总怀疑;二来朱允炆下落不明,他怕这前皇帝哪天东山再起。所以,他干了俩大事:一是迁都北京,跳出朱允炆的老圈子;二是不再全靠锦衣卫,另设东厂。东厂抓在宦官手里,方便他自己直接控制。这时候锦衣卫虽然和东厂名义上平级,但实际上因为跟皇帝沾亲带故,反倒成了东厂的附属。
军机处的设置,有效避开了明朝宦官乱政的问题。密折制度呢,康熙晚年开始,雍正时期完善,这既让皇权更集中,又让官员之间互相盯着,不容易串通一气骗皇帝。

但清朝皇帝不一样,清朝刚建立时搞的是部族政治,皇帝有满洲军事贵族当天然盟友,整个满族是统治民族,把持了上层建筑的所有重要权力,皇帝其实就是满族的代表,清朝既是爱新觉罗家的,也是所有满洲八旗贵族的,俩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。后来虽然清朝皇权越来越强,部族政治被封建皇权取代了,但皇室和满洲贵族的同盟关系,一直没变。
不过清朝也没了内外库之分,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还是我的。最典型的就是“和珅跌倒,嘉庆吃饱”,这时候国库成了皇帝的私人钱包,封建专制集权玩得最疯的时候就是这样。
朝廷里的大臣几乎都是满族人,汉人就算有,也成不了气候,至少清朝初期没这事儿。也就是说,汉人进不了清朝的核心圈,一直在外围待着。上层那帮人心里都明白自己的位置,只要让清朝安稳,自己才有出路。结果当时的大清就像空中楼阁,看着高,其实没根基,一捅就破。既然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立场,他们能拼命吗?会跟皇帝抢权吗?真要这么干,天下的汉人肯定跟着一起闹,最后闹成啥样,谁也说不准。而且这些大臣也挺看重自己那点特权的。
这事儿在明朝和其他朝代都验证过,锦衣卫这种机构,对维护统治有利有弊,就看统治者怎么看了。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给自己打探消息的人,关键是一旦摆到明面上,就会搅和正常的司法程序。要是偷偷用,破坏力小点,臣民也更容易接受。

雍正的粘竿处其实跟特务机构还不一样,它只有情报收集权,没行动和处置权,这点跟明朝的厂卫系统不同。雍正死后,乾隆上台,觉得大清都盛世了,不能学明朝用特务机构监控老百姓,就把粘竿处给撤了。
各地的督抚、提督、学政、驻防将军,布政使、按察使、总兵这些人,都能用密折直接给皇帝上奏。这个制度一方面能让皇帝直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;另一方面,能让官员之间互相监督,互相约束,当皇帝的眼睛和耳朵。这跟特务机构,某种程度上功能还挺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