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徽宗朝的童贯是个怎样的人-古代太监中的异类 (北宋徽宗是哪一年)
在我们印象中,古代的太监,宦官,都是一些不男不女、尖声音说话的另类群体,太监由于被阉割,失去了男性的特征——没有胡须没有生育能力,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,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,然而太监中也有...
咱们平时聊起古代太监,总觉得他们都是不男不女、说话尖细的另类。毕竟被阉割了,没胡子、不能生娃,好像成了标配。不过呢,太监里也有个例外,北宋徽宗年间的童贯,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。
据说童贯虽然是太监,却长着一脸胡须,还长得高大魁梧,一表人才,搁在京都那就是妥妥的帅哥一枚。
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童贯还是宋军的一把手(太尉、枢密使),还屡立战功,最后被封为楚国公。

童贯权势大到不行,老百姓背地里叫他“媪相”。这“媪”字啊,就是老娘、女人的意思,老百姓这么叫他,明摆着是带刺儿的,暗讽他不男不女。
历史上童贯被扣了个“北宋六贼”的帽子,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大反派。
这事儿就挺让人纳闷的:童贯在军里战功赫赫,内平了方腊,外收复了幽燕,还出使过契丹,咋就成了奸臣呢?
童贯这人,到底牛在哪
说实话,童贯能当上军中一哥,真不是因为他能打硬仗,他的那些荣耀,可不像岳飞那样是拿命拼出来的。童贯能从一个太监火箭般上位,掌握北宋最高军权,靠的是两样:一是北宋的“抑武”国策,二是蔡京的提拔。
这应了那句“时势造英雄”,只不过童贯这个“英雄”,得加个引号。
先说说北宋的“抑武”政策。北宋为啥要搞这个?这得从太祖赵匡胤说起。他当年就是带着部队,搞了个陈桥兵变,把后周给端了,自己坐上了皇位。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,生怕武将学他,就在军里设了监军。监军都是文人,相当于皇上派去的“眼线”,盯着将军的一举一动,说白了就是给将军套上绳子。这就给童贯这个没战绩的太监钻了空子。
童贯刚当太监时挺会来事儿,人乖巧,八面玲珑。他看蔡京当时正得宠,权势熏天,就使劲儿讨好蔡京,经常给蔡京递消息,说皇上最近想啥、干啥,最后把蔡京哄开心了,成了他圈子里的人。
宋徽宗继位后,蔡京为了拍皇上马屁,搞了个金石局,让童贯全国各地去找奇珍异宝、书画仙草。童贯可不含糊,到处折腾,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,把蔡京和宋徽宗哄得乐呵呵的。
没多久,蔡京想在军里塞自己人,就推荐童贯去当监军。当时朝里大臣都反对,但蔡京三两句话就把宋徽宗说动了,让童贯当监军去收复幽燕四州。嘿,这事儿赶巧了,童贯这一仗打得很顺,没多久就收回了四州,他一下子就冒尖了。
政和元年(1111年),南方方腊造反,童贯带兵去平叛。当时韩世忠还是个小兵,打仗特别勇,最后活捉了方腊。可这功劳,又算到了童贯头上。
平了方腊以后,童贯因功封为检校太尉。后来宋徽宗又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,这差不多就是宰相了。再后来,童贯作为皇上特使出使契丹,从辽国回来后,权势更大了,都快超过恩公蔡京了。当时人管蔡京叫“公相”,管童贯叫“媪相”。
童贯:有才无德,还害人
后来打西夏,童贯是全军指挥,可他根本不懂打仗,啥阵法、战局观察一窍不通,非逼着大将刘法去攻朔方。刘法觉得时机没到,想再等等,不然打不赢。童贯立马火了:“你就是找借口,贪生怕死!”刘法没法子,只好带兵出发,结果中了埋伏,为国捐了命。
刘法是西州名将,他的死让众将又气又难过,可童贯当时权势太大,大家敢怒不敢言。童贯不光害死刘法,还把军里的规矩全搞乱了。比如他为了拉拢边关将领,老提拔那些弃城逃跑的兵,有的甚至当上了节度使。这不是明摆着鼓励逃跑吗?跑都能当官,谁还愿意拼死守城?
军功制被他搞得一塌糊涂——有功的不奖,有过的不罚,军队没一点动力,死气沉沉。宋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,一遇上强敌,立马露馅。这后来的靖康之耻,祸根就埋在这儿了。

童贯为啥被骂奸臣?最大的事儿,就是他加速了北宋灭亡,直接搞出了靖康之耻。过程是这样的:
童贯出使辽国时,认识了辽朝的光禄卿马植。后来马植在辽国混不下去,就跑来宋朝找童贯,给他献了个“联金抗辽”的计策。童贯觉得马植挺有能耐,就把他推荐给了宋徽宗。宋徽宗也觉得这主意不错,封马植当秘书丞,让他去金国谈联金抗辽的事,马植还改名叫了赵良嗣。
赵良嗣到了金国,说服了金主阿骨打,两边约好一起打辽国——金国打东边,宋朝打南边,在辽国都城会师。结果呢?宋朝这边刚好方腊造反,军队都去平叛了,根本顾不上打辽国。金主觉得被耍了,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只能自己先打。等童贯平了方腊,带兵去打辽国时,怪事来了:辽国打不过金国,打宋军却绰绰有余。
金国打得特别顺,金主开始瞧不起宋军了。这心里一瞧不起,后来入侵中原的胆子就大了,靖康之乱的祸根又深了一层。童贯作为西边的大帅,连吃败仗,最后抱头鼠窜逃回了京城。
金国没费吹灰之力灭了辽国,转头就带着威风来打宋朝。都是因为宋军在灭辽时表现太差,让金国觉得宋朝好欺负,结果靖康之乱来了,北宋一触即溃,被金国给灭了。
京城一陷落,宋徽宗赶紧把皇位传给了儿子钦宗。钦宗刚即位,就下令御驾亲征,这场景,跟唐朝安史之乱时有点像了……
钦宗让童贯留守东京,童贯不干,跟着宋徽宗往南跑。路上为了不让百姓士兵跟着挡路,他居然下令射杀,这下老百姓气炸了。朝臣们一看这情况,纷纷弹劾童贯。钦宗为了平息民愤,就把童贯的官免了,发配充军。
钦宗自己没打过仗,一直安享太平,哪能咽下这口气?就想让童贯也尝尝苦头。于是派监察御史张澄在半路上把童贯给斩了,把靖康之乱的锅全扣在了童贯头上。
说实话,北宋灭亡,童贯肯定脱不了干系。毕竟是他把马植(也就是赵良嗣)引荐给徽宗的,联金灭辽这事儿,他是主要推手。可要是没有宋徽宗点头,童贯和赵良嗣也干不成这事儿。再说这计策本身没问题,只是推行得太烂,也不能全怪童贯。当时朝廷已经烂到根儿了,换谁来也救不回来了。
说白了,童贯就是宋徽宗的替罪羊。他被骂“六贼”之一,也不奇怪。不杀他,大家不消气;杀了他,既能压住众怒,又能显得皇上英明,一举两得,何乐不为呢?
童贯被杀后,头被砍下来带回京城示众。可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?北宋还是亡了。唉,真是呜呼哀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