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为什么会出现讼师这个职业-明清的讼师与现在的律师有什么异同 (明朝为什么会被清朝灭)
说到古代的律师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,由堺雅人、新垣结衣饰演的,LegalHigh,可谓好剧之一,该剧以律师这个职业为切入,讲述二人帮人打官司的故事,律师是今...
说到古代的“律师”,大家会想到啥?最近重温《Legal High》,堺雅人演的那个律师简直绝了,看的时候总想:古代中国也有这种帮人打官司的人吗?还真有!今天就随便聊聊古代的“讼师”——跟现在的律师像,但又不太一样。
古代有人就有矛盾,有矛盾就得有人管。荀子说“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则争”,这话说得特实在。到了明朝,社会突然“活”了——经济开始有点资本主义的苗头,人口也噌噌涨,商人到处跑,皇帝一看这架势,得让大家懂法啊,不然乱套。于是搞“普法”,让老百姓都学点法律条文。结果呢?法律懂了,事儿也多了——以前邻里吵个架可能忍忍就过去了,现在知道“这是我的权利”,立马要告官。诉讼一多,专门帮人写状纸、出主意的人就冒出来了,这就是最早的“讼师”。

现在的律师得考法考证,上法学院实习好久,专业得很,就算心里觉得被告该死,也得替他辩护。古代的讼师可没这么多规矩,大多是科举没考上书生,懂点法律条文和公文格式,但水平参差不齐,有的真本事,有的就半吊子。不过说到底,古代人打官司也像现在——普通人看不懂法律,遇事得找懂行的,所以讼师和律师,本质上都是帮人“翻译”法律、出主意的人。

古代官府事儿太多了,县官老爷既要管收税、抓小偷,又要断案子,忙得脚不沾地。所以他们特希望“息讼”,就是能不打官司就不打。小事比如邻里偷个菜、吵个架,根本不让上堂,得在村长主持下私了。可老百姓嘴笨,说不清楚,这时候讼师就派上用场了——帮当事人把事儿说清楚,甚至把歪理说成有理。要是遇上大事要告官,被害人不懂写状纸,讼师就代笔,把原委、诉求写明白,防止官员瞎判。说白了,讼师就是古代老百姓的“法律翻译+辩护人”。

但奇怪的是,古代讼师地位特别低,比现在的律师差远了。为啥?首先,古代是农耕社会,统治者最希望老百姓老老实实种地,别整天想着打官司赚钱。当时有句话叫“种肥田不如告瘦状”,意思就是种地不如告状赔钱,这可把统治者吓坏了,觉得动摇国本,所以连带打压讼师。其次,县官老爷忙得要死,断案子是副业,主业是收税种地,处理不好案子还影响仕途,当然希望少打官司,讼师自然不受待见。最后,有些讼师为了赚钱,故意帮人夸大案情,甚至教唆诬告,《大明律》都说了,教唆诉讼的得跟犯人一起受罚,所以官府最烦讼师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古代讼师名声不好,甚至有跟官府勾结的,但他们的出现,也算是中国司法的一点进步——至少普通老百姓打官司时,有个人能帮着看懂法律、争取权益,总比一个人瞎琢磨强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