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为何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-什么原因导致的 (北宋为什么不堪一击)
大家好,说起燕云十六州的话,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,燕云十六州这个问题,从头到尾贯穿了整个北宋王朝,虽然最终这个问题由北宋联合金国一起灭了辽国得以解决,但是北宋也就此灭亡了,北宋这一朝,都未能实现收复燕...
说起燕云十六州,估计大伙儿都听过这名字吧?这地方对北宋来说,就像一根扎在嗓子眼里的刺,从建国到灭亡,一直没拔掉。后来虽然联金灭了辽,结果自己也跟着没了,北宋这朝代,愣是没能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。
为啥北宋搞不定燕云十六州?有人说啊,是北宋末年太腐败,军队不行,外交还搞砸了;也有人觉得,辽国游牧,人少但兵强,特别是北宋老削弱武将权力,瞎指挥,用人也不对,导致军队看着人多,其实弱得很。那到底是为啥呢?
先说地理吧。辽国占了燕云,那地形对他们简直太有利了,跟天然的联防屏障似的,宋军想打过去,难上加难。
“燕云地区”从来都是中原防北方游牧民族的重地。春秋战国时,各国边防就靠它;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,把北方边境的长城连起来,成了万里长城。冷兵器时代,长城挡骑兵那是一绝,燕云就在长城边上,占了它,就等于有了长城这道护身符。后来朝代也有北方边患,但很少见能从长城大规模打进来的。
辽国(契丹)本来是东北游牧民族,逐水草而居,兵强马壮,主力是骑兵。辽太祖早就有拿下燕云、入主中原的想法,但燕云天险在那儿,一直没成功。
比如《资治通鉴》里就写:“初,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……旁皆乱山,高峻不可越……每岁早获清野坚壁以待契丹,契丹至,辄闭壁不战矣;其去,选骁勇据隘邀之,契丹常失利。”意思就是幽州北边有渝关,地形狭窄,两边都是高山,宋军守着坚壁清野,契丹一来就关门打,走了再派精兵截杀,契丹占不到便宜。
辽太宗建国后,也想南下,但问题一样——燕云天险还在,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。就算当时中原乱糟糟的,他也不敢轻易动手。结果后晋石敬瑭为了夺权,求辽国帮忙,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,辽国就这么捡到了宝。燕云的功能也反过来了,从保护中原的屏障,变成了保护北方的屏障。
赵匡胤建了宋朝,想收燕云,但打仗太难了。辽国占着长城天险,宋军得从河北平原北上,地势太不利;辽国要是南下,过了燕云就是河北平原,打起来太顺手。几次打输之后,加上外交政策,慢慢就想着“以和为主”了。
辽国建国后,经过辽太祖、辽太宗折腾,国力越来越强,国际地位也高了,从最初向后梁进贡,到后来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,甚至后晋、北汉都得看它脸色。辽太宗得了燕云十六州后,大力发展经济,还养了更多战马,训练军队,军事实力蹭蹭涨。
北宋建国后,受五代外交影响,跟辽国基本维持着“表面平等”。赵匡胤为了统一南方,还跟辽国签了条约,避免摩擦。这虽然是权宜之计,防着南北夹击,但对后来皇帝影响特别大。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,彻底打消了收复燕云的心思,政策从“攻”转“守”,成了“守内虚外”。
“国家若无外忧,必有内患。外患不过边事,皆可预防。唯担心奸邪无状,若为内患,深可惧也。”这话其实说出了北宋的顾虑——比起辽国,他们更怕内部造反。
思想影响也很大。赵匡胤时期“以和为主”的苗头,加上宋太宗北伐失败,让“和”成了君臣们默认的选项,代代都这么想。
再说北宋的“重文轻武”。唐末五代,节度使权力太大,搞得中央没威信,“安史之乱”就是例子,后来唐朝也是被节度使搞垮的。五代时,武将夺权更常见,赵匡胤自己就是“陈桥兵变”当上皇帝的,所以他怕历史重演,开始限制武将权力。虽然前期限制没后期那么狠,但成了祖传规矩。
赵匡胤就问:“为啥唐末几十年帝王换了八个姓,打来打去,百姓遭殃?”大臣说:“就因为方镇太重,君弱臣强。要想治,就得夺他们的权,管他们的钱粮,收他们的精兵。”于是北宋搞了“更戍法”,京师和边疆的禁军定期换防,打仗时才临时派将领。“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”成了常态,将领不熟悉军队,也不熟悉地形,战斗力能好得了吗?这规矩后来宋神宗才废,但影响早就根深蒂固了,北宋武将一直被压着,名将少得可怜。
辽国治理燕云地区也挺有一套,用温和手段,把燕云的经济搞上去了,国力空前强大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灭了北汉,统一中原时,辽国已经稳稳当当发展了七十多年,国内没啥大乱子,实力强得很。辽萧太后掌权后,更是在燕云地区发展农业、商业、手工业,保护生产。
辽国还会用人,“辽地辽人治,汉地汉人治”,虽然重要职位给契丹人,但也用汉人官,比如韩廷徽、王郁这些,学到了汉人的生产方式,国力大涨。不像刚建国时那么穷了。
大家都知道,辽国是游牧民族,特别重视养马,还设了专门机构管马,这机构存在了两百多年,在游牧政权里少见。他们养马经验足,马又多又好,苏颂都夸过“终日驰骋而不困乏”。北宋虽然也有养马机构,但养出来的马,跟辽国的比差远了。
辽国经济稳了,国内没叛乱,战马又比北宋强,两国国力其实差不多,辽国还隐隐占上风。北宋军队主要是步兵,本来就打不过骑兵,能守住边境就不错了。
所以啊,辽国占了燕云之后,北宋想打过去,得从河北平原硬攻,太难了。加上宋太祖时跟辽国签了和约,又怕武将造反,开始“重文轻武”。辽国得了燕云,搞“因俗而治”,政策落实得好,国力更强,军事上也备着,就等着北宋来攻。这么多因素堆在一起,北宋想收复燕云,自然就难如登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