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-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(高适还是高适)
很多人都不了解高适和李白的关系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诗仙李白,是很多人敬仰与佩服的人物,他由内而外的潇洒,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,不过李白毕竟与唐玄宗有关,而唐玄宗时期又爆发安史之乱,李白身处其...
高适和李白,这俩盛唐的大诗人,关系挺有意思的。诗仙李白,谁不佩服?他那股子从里到外的潇洒,真不是学得来的。可李白摊上唐玄宗,又赶上安史之乱,身处其中,哪能全身而退?偏偏他被下狱那会儿,不少朋友都想法子帮他,高适也是他朋友,还在朝廷当大官,为啥没伸手拉一把呢?
高适是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,在诗人里头,官做得算大的。《旧唐书》里说,唐朝以来,诗人里能当大官的,也就他一个了。
他没当官前,性格特别豪爽,爱交天下名士,跟李白交情很深。可千百年来,大家一直有个疑问:安史之乱里,李白站错了队被流放,作为朝廷重臣的高适,为啥不闻不问,不帮哥们一把?我来瞎琢磨琢磨。
1.高适挺崇拜李白,俩人交情不错
天宝三年秋天,刚被“下课”的李白,和求仕不顺灰了心的杜甫,一拍即合,坐船过了黄河,到梁、宋一带瞎逛,结果碰上了高适。仨人都爱写诗,脾气也合得来,立马组了个“旅游团”开始浪。

那年李白43,高适40,杜甫32。李白那时候名气大得不行,高适和杜甫还默默无闻,但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。仨人常一块喝酒,聊古今、骂时弊。有天喝high了,兴致勃勃爬上开封城东南的吹台,望着一望无际的原野,想起汉高祖当年在这儿躲过“猫猫”,后来成就大业,现在物是人非,只能“怆然而涕下”!
有天中午酒喝到位了?下午仨人又爬上宋州以北的单父台。深秋寒风裹着落叶枯草扑脸,但激情挡不住,全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了,一起骑马打猎,追到半夜。
高适和杜甫都挺崇拜李白,老怀念这段同吃同住同游的日子。高适后来写《宋中别周梁里三子》夸李白:“李侯怀英雄,肮脏乃天资,方寸且无间,衣冠当在斯。”注意啊!诗里的“肮脏”不是贬义,是夸李白风流倜傥、长得帅!杜甫晚年写《遣怀诗》怀念当年:“忆与高李辈,论交入酒垆。两公壮藻思,得我色敷腴。”
天宝五年,仨人在齐地又短暂聚了次。后来李杜还同游石门,互赠了诗。
2.高适当了大官,李白站错队成囚犯
高适年轻时家里穷,在梁、宋一带要过饭。但他从小有野心,爱读书练剑,跟李白似的,不想按老路子考科举,盼着皇帝慧眼识珠破格用他。20岁去长安碰运气,没成。之后十年,他在乡下耕田读书,卧薪尝胆。后来又去燕赵,想靠从军当官,还是失败了。诗里悲叹:“兔苑为农岁不登,雁池垂钓心良苦。”

虽然两次失败,但他不混日子,过了四十岁越来越务实,少应酬多读书,分析时政。天道酬勤,天宝八年高适考中皇帝亲自主持的“特科”,但只封了个封丘县尉,芝麻小官。他受不了“拜迎官长心欲碎、鞭挞黎庶令人悲”的日子,三年后自己辞了职。
次年高适经举荐进哥舒翰幕府,当掌书记,仕途才开始顺起来。那年夏天他随哥舒翰入朝,哥舒翰向唐玄宗夸他,皇上对他印象深。安史之乱爆发潼关破了,高适跟着唐玄宗跑成都,被授谏议大夫。可能老糊涂了,或者养尊处优智商降了,快退位的唐玄宗让皇子兼节度使。高适拼命劝谏,没用。结果“吹糠见米”,永王李璘手握重兵,擅自东巡谋反。
刚上位的唐肃宗叫高适商量对策。高适从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分析一通,断定能灭李璘。唐肃宗挺欣赏他,任命他为御史大夫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、淮南节度使,直接提拔成朝廷重臣,让他带兵讨伐李璘。
李高杜三人分开后,李白一直寄情山水,逍遥自在。安史之乱初期,他带老婆避乱庐山。
李白名气太大,永王李璘当节度没几天,就三次请李白去他幕府。李白写诗是厉害,但政治眼光为零,被大王看上,也不掂量掂量,就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了。
这本来就是个错,接着又犯了大错,他使劲写了《永王东巡歌》十一首,把永王叛乱说成东晋打胡人。啧,王维靠写诗把自己从牢里“漂白”出来,李白倒好,给永王写诗把自己写进去了,真是自作孽啊!

3.李白出事后朋友家属想办法救,高适却没动静
朝里不少大臣听说李白出事,都想法子保他,最多判个监外执行。李白的媳妇宗氏是前朝宰相孙女,她爹也是名士,标准的官三代富二代,当初有魄力“千金买墙”才嫁给李白。宗氏听说后,立马从庐山连夜赶去浔阳,到处求人帮忙,还直接给高适写了信让他拉一把。李白《在浔阳非所寄内》诗里写:“多君同蔡琰,流泪请曹公”,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的典故,说媳妇在为他到处奔走。
这时候李白明白自己处境了,放下高傲的身段,写《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》让人带出去转交高适求助。据说高适不但不理,还烧了当年跟李白来往的所有信函……《高适年谱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高适对李白遭这事儿,好像压根没帮过忙。
4.高适是趋炎附势、薄情寡义的人?
我觉得吧,不能这么说。

高适跟王昌龄是铁哥们。安史之乱后,王昌龄回家路过亳州,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嫉妒杀了。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,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杀朝廷命官的先例,据说就是高适在背后撺掇的。
高适在四川当官时,接济过去避难的杜甫,照顾得挺好。杜甫也记恩,写给高适的诗比写给李白的还多,有十五首呢!
为啥高适对李白“似无所帮助”?历代说法是:
其一,政治斗争残酷,帮重刑犯,怕引火烧身,丢官甚至掉脑袋;
其二,分开十几年,高适性格变了,瞧不起李白那副不谙世事的“老顽童”样,不屑帮忙。
我觉得这俩说法都有道理,但我有个个人看法: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朝大将高侃,生擒突厥王、灭高句丽,死后陪葬乾陵。按唐代规矩,祖上陪皇陵的,子孙也能陪葬,这在古代可是殊荣。

高适从小不拘小节,他爹在任上病死后,再难也要找机会入仕,肯定受家族背景影响。身处社会底层时,他和背景一般的李白能“意气相投”,但身份变了,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想法肯定占上风,不可能为哥们义气毁了自己前程!
世人真不能简单说高适趋炎附势薄情寡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