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

燕歌行并序,唐代高适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开元二十六年,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,作,燕歌行,以示适,感征戍之事,因而和焉,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,男儿本自...

admin

《燕歌行》并序,唐代高适写的。

开元二十六年,有个跟着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回来的朋友,写了首《燕歌行》给高适看,高适有感于边塞打仗的事,就跟着和了一首。
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

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

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。

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

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
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!

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

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(常轻敌 一作:恒轻敌)

铁衣远戍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。

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。

边庭飘飖那可度,绝域苍茫无所有!(飘飖 一作:飘摇;无所 一作:更何)
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
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?
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!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(图1)

这首《燕歌行》算是高适的代表作了。虽然用的是乐府的旧题目,但其实是根据当时的事写的,这也算乐府诗的发展,再往前走一步,就是杜甫那些《丽人行》《兵车行》、“三吏”“三别”这种直接写事的“新乐府”了。《燕歌行》这个题目,属于《相和歌》里的《平调曲》,以前没见过这个曲调,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。曹丕写过两首《燕歌行》,都是写妇女秋天思念的,他第一个这么用,后来的人也跟着学,拿这个题目写闺怨诗。高适这首不一样,他是第一个用《燕歌行》写边塞将士生活的。这首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傲轻敌、不管士兵死活,最后打了败仗。以前注书的人没仔细考据序文里的史事,都以为是在讽刺张守珪,其实不对。这首诗真正讽刺的,应该是张守珪派去打奚、契丹的平卢讨击使、左骁卫将军安禄山。

这首诗大概能分成四段:开头八句是写出师。前四句说战乱起在东北,将军奉命去打仗,天子特别给面子,已经看出他因为受宠就骄傲了,为后面写轻敌埋了根子。后四句接着写出征的阵仗,旌旗多得像云,鼓角一起响,一路上浩浩荡荡,大摇大摆开到战场,正好跟后面打了败仗狼狈的样子对比。“校尉”这两句是写到前线了,紧急军书飞快传来,说明军情很急;敌人的猎火照亮夜晚,说明敌人阵势很森严。

第二段八句写打仗的过程。前四句说刚开始敌人来势汹汹,我军死伤很重;后四句说到天快黑的时候,人已经不多了,力气也用完了,还是没法突围。“山川萧条极边土”,是说战场在边塞最荒凉的地方,没险可守,正好适合胡人骑兵乱冲,所以接着写敌人像暴风雨一样打过来。“战士”这两句用对比写出了主将又懒又骄傲,不管士兵死活,一边是士兵拼命打仗,一边他们还在那儿吃喝玩乐。这诗里最狠的揭露就是这两句了。大漠里草都黄了,落日照着孤城,这冷清的景象,衬得“斗兵稀”(士兵稀少)更让人难受,说明仗从白天打到天黑。“身当恩遇常轻敌”,直接点出为啥会损兵被围,这也是诗里最想说的意思。

第三段八句写征人和思妇,一个在北边打仗,一个在南边等,根本见不着面。这首诗虽然是古体,但常用对偶句,这一段因为内容需要,对仗特别工整。而且这首诗的平仄和韵脚是变的,一般四句换一次韵,就这一段八句都用同一个仄声韵,正好跟双方心里七上八下的感觉合得上。“杀气成云,刁斗传寒”,这两句把悲凉的气氛写得很足。

最后四句,前两句说战士们知道回不去了,已经决定为国捐躯。“岂顾勋”这三个字,还是在讽刺那些将军。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,对士兵的命苦特别同情,诗用“至今犹忆李将军”结尾,又点了一遍主题。盛唐的时候有个叫殷璠的评价高适,说“他的诗大多是心里话,又有骨气”,这首诗真算得上代表。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(图1)

这首诗不光被近人赵熙评为高适的“第一大篇”,在整个唐代边塞诗里也是顶顶有名的,能传诵到现在,真不是没道理的。

开元十五年(727年),高适去过北边的蓟门。二十年,信安王李禕去打奚、契丹,他又往幽燕那边走,想投靠信安王的幕府,没成功。他当时还写了诗:“岂无安边书,诸将已承恩。惆怅孙吴事,归来独闭门”(《蓟中作》),能看出他对东北边塞的事,确实下功夫研究过。开元二十一年后,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管边塞的事,刚开始打赢了几仗。但二十四年,他派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去打奚、契丹,“安禄山仗着自己勇猛冒进,被敌人打败了”(《资治通鉴》里说的)。二十六年,幽州的两个将军赵堪、白真陀假传张守珪的命令,逼着平卢军使乌知义去打奚、契丹,先赢后输。“张守珪把实情藏起来,还谎报打了胜仗”(《旧唐书·张守珪传》)。高适对这两次战败特别有感触,就写了这首诗。

这首诗的意思,是感叹打仗的苦,谴责那些将军骄傲轻敌、荒淫失职,打了败仗,让士兵受了大罪。也反映了士兵和将军苦乐不均,一个在前线拼命,一个在后方享乐。诗虽然写的是边塞战争,但重点不是民族矛盾,而是讽刺和恨那些不管士兵的将军。同时也写了士兵们为国打仗的辛苦。主题还是那种雄壮激昂、慷慨悲凉的调子。


上一篇: 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-他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 (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) 下一篇: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-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(高适还是高适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