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开展了怎样的活动-明朝踏青时节除了游览春光之外 (开展了什么)
明代踏青与宋代一样,主要借清明节扫墓时进行,明刘侗、于奕正,帝京景物略·春场,曰,三月清明日......是日簪柳,游高梁桥,曰踏青,还在,帝京景物略·高梁桥,中说,岁清明,桃柳当候,岸草遍矣,都人踏青...
明代踏青跟宋代差不多,主要借清明节扫墓的机会一起进行。明刘侗、于奕正在《帝京景物略·春场》里写:“三月清明日......是日簪柳,游高梁桥,曰踏青。”还在《帝京景物略·高梁桥》里说:“岁清明,桃柳当候,岸草遍矣。都人踏青高梁桥。”

谢肇涮在《五杂俎》里也提过类似的事:“北人重墓祭,余在山东,每逢寒食,郊外哭声相望,至不忍闻。当时便有善歌者,歌白乐天寒食行,作变徵之声,坐客未有不堕泪者。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,纸钱未灰,舃履相错,日暮,墦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。”不过踏青虽说在春天,具体日子倒没个统一说法。
明朝冯应京、元朝费著、唐朝李淖,分别在书里提过踏青的时节,有的说正月初八,有的说二月二,还有的说三月初三。比如农历二月二,大家会出城采蓬叶,备好牲醴纸爆竹,给土地神庆寿行祭礼。后来清明扫墓正赶上春光明媚,草木返青,田野一片灿烂芬芳,扫完墓的人往往“哭罢,不归也,趋芳树,择圃,列坐尽醉”,慢慢就从单纯的祭拜变成了顺便踏青玩。
除了登山临水看春光,踏青时还有各种好玩的,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拔河都有。田汝成在《西湖游览志余》里写杭州清明寒食时的踏青场面,可热闹了:“是日,倾城上冢,南北两山之间车马阗集而酒尊食罍,山家村店,享餕遨游,或张幕藉草,并舫随波,日暮忘返。苏堤一带,桃柳阴浓,红翠间错,走索、骠骑、飞钱、抛钹、踢木、撒沙、吞刀、吐火、跃圈、斛斗、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,纷然丛集。”
明清时候这踏青风俗也没变。《温州府志》记载:“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,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。”《杭州府志》说:“二月花朝以往,士女急先出郊,谓之探春。画舫轻舟,栉比鳞集,先南屏,次放生池、湖心亭、岳王坟、卢舍庵,后入西陵桥、放鹤亭、比来皋亭山、刘坟村。每当春日,桃花盛放,一望如锦,游人多问津焉。”《金华府志》:“清明日,人家门户插柳枝,长行赏郊外名曰踏青,前后十余日祭扫先坟。”绍兴更热闹,三月五日传说是禹的生日,禹庙游人最盛,不管贫富都倾城而出,坐着画舫,酒食丰盛,宾主列坐,前面还有歌舞。小百姓就算不富裕也存一年钱去玩,春快走时人更多,连千秋观前的竞渡都跟西园似的,能玩到立夏。
清初潘荣陛在《帝京岁时纪胜》里也写了北京清明扫墓踏青的样儿:“清明扫墓,倾城男女,纷出四郊,提酌挈盆,轮毂相望。各携纸鸢线轴,祭扫毕,即于坟前施放较胜。”后来从乾隆年间起,修的地方志里到处都能看到清明时节大家结伴去郊外踏青、放风筝的记载,那兴致勃勃的劲儿,想想都觉得春天就该这么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