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因是什么-北宋为什么没有宦官乱政 (原因是什么英语)
还不知道为啥北宋没有宦官乱政?因为他们都忙着上战场杀敌去了的读者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在咱们的印象中太监一般都是躲在皇帝背后阴谋算计的小人物,明末魏忠贤,清末李莲英都是赘...
为啥北宋没宦官乱政?因为他们都在战场上杀敌呢!
咱们的印象里太监一般都是躲在皇帝背后搞小动作的,明末魏忠贤、清末李莲英都是典型,太监这帮人阴柔,军队又阳刚,唐朝试过让太监掺和军事,结果坑惨了——尤其是安史之乱时,那些太监不懂瞎指挥,害死多少将士!
不过凡事都有例外,北宋的太监们军事技能点得那叫一个满,不爱宫斗爱打仗,有的戎马一生不卸甲,有的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,个个在北宋军事史上留下了名号,还能给他们分分类。
先说说能打的,跟关羽、吕布似的。
死太监里也能出万人敌?真没开玩笑,别小瞧他们,虽然少了点东西,但猛起来照样阳刚!下面这几位,都是亲自拎刀上过战场见过血的,比朝堂上高谈阔论的官员们可纯爷们多了!
这位爷出身宦官世家(当太监都能当出世家了,服不服!)。他干爹窦思俨从五代十国时就净身当太监,算是老牌宦官了。这老太监养了一堆干儿子,窦神宝和他哥哥(当然也是太监)窦神兴,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两个。
宋太宗这人吧,特信任太监,还鼓励他们参与军事。窦神宝跟着宋太宗打太原时当了“先登”(其实就是冲在最前面的炮灰),这太监披着铠甲嗷嗷叫着冲上城墙砍人,真够彪悍!靠着这股不要命的劲儿,窦神宝当了并州监军,接着和边疆部族干仗。
边疆部族傻眼了:说好的太监呢?怎么这么能打!他的战绩包括:在并州建军时主动出击,攻破三十六座营寨(还是亲自带队打的)!立功太多,宋太宗又让他驻守夏州,他马不停蹄镇压了十四个部族叛乱,顺手把依附契丹的牛家族二十八部全包了饺子。
最狠的是暴揍党项人,西夏奠基人李继迁多次打宋朝,都被窦神宝几个大嘴巴子扇得找不着北,反过来窦神宝偷袭攻破党项老巢,俘获数万人口和牲畜,打得李继迁狼狈逃窜。
这太监一辈子金戈铁马,都在为大宋抗击外敌(虽然说太监为大宋抗敌有点怪……)英勇抗击李继迁,保卫了北宋边疆。
还有个太监记载不多,但我怀疑他有轻功。跟着宋太宗打太原时,战事不顺,他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多次传诏令(放着传令兵不用,偏用太监,宋太宗是真信任啊)。当时他职位是右领军卫将军,有实打实的军衔。
重点来了,秦翰!宋代宦官里的军事天才!跟普通将领(尤其是宋朝那些弱鸡将领)比,简直能算名将。这大爷在太宗、真宗时期多次跟契丹干架,负伤多达四十九次!为北宋边疆安定立下赫赫功劳。
秦翰的功劳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。早年跟着李继隆平定赵宝忠叛乱;太平兴国四年,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攻辽,秦翰当崔部兵马都监,猛攻燕京,把辽人打得人心惶惶。虽然秦翰表现好,但宋太宗指挥失误,高梁河一战被耶律休哥打得满地找牙,宋太宗屁股还中了一箭,北伐失败,辽国开始反攻。
北伐虽败,宋军还想跟辽国人死磕。徐河之战中,宋将刘廷翰正面列阵,秦翰带兵绕到辽军后方,前后夹击杀敌过万,给北伐死的英魂出了口恶气。
后来秦翰当镇、定、高阳关三路排阵都监七八年,跟辽国打得不亦乐乎。这几年的战绩:歼灭契丹两万人,俘虏铁林大将等十五人!
景德元年,辽国大举南侵,打到澶州,宋真宗差点吓尿,寇准半逼半请才把他架到澶州。秦翰当前线负责人,管西面大阵,他挖沟渠抵御契丹,率军日夜防守七十多天不脱甲,跟将士们同吃同住,最后促成澶渊之盟,秦翰功不可没!
再说说能射的,跟黄忠似的。
你以为北宋太监只会动刀动枪?人家不偏科,近战不行,远攻也玩得溜。虽然跟古代神射手养由基、黄忠比有差距,但也相当了得。
杨太监,北宋太监里的第一神射手。有次他坐在大堂上,一箭射穿了路过的家童发髻(家童估计当时心里想:我招谁惹谁了?!差点吓死)。听着好像没啥,但古代弓不好拉,他射的是移动靶,臂力眼神绝了。后来杨太监跟着曹明克降服水州蛮,靠箭术让蛮人吃了不少亏。箭术太出色,宋仁宗还让他表演骑马射箭,仁宗感叹他箭法准,赏了锦袍美酒,朝廷让他当西京作坊使,管弓箭军器库。
上面说了能打能射的,有的太监体格不行,亲自上战场难为人,但北宋还有能带兵会打仗的,不用亲自上阵,指挥兵马就能赢,这是统帅型太监。
王继恩这故事可太丰富了。宋太宗能挤掉侄子赵德芳当上皇帝,王继恩可是出了大力的。这货搞宫廷阴谋是高手,但今天不说他阴险,说他的军事水平和帅才。
北宋初年最著名的太监,宋太宗心腹、太监头子,老王可没给太监丢脸,打仗也刚得很。早年跟着宋太祖南下灭荆湖、后蜀、南汉、南唐,经历过战场磨练。后来当河北刺史、天雄军都监、易州团练使,参与军队建设,这时候的王继恩既有军事素养又有实战经验,虽然不能亲自上阵,但洞察力强,战争思维高。
当然有才能也得有机会,机会很快就来了。
淳化四年,四川爆发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起义军越来越壮大,第二年攻占成都,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。宋太宗急忙派王继恩去平乱。局势糜烂时,王继恩知道关键:打通官兵入川道路,保证大部队源源不断跟义军死磕。他分兵两路,一路奔巫峡,水陆并进;一路抢占剑门栈道。不得不说王继恩眼光毒辣,趁起义军攻梓州(用了五十多天,给王继恩创造了机会)拿下剑门关。
入川后他不硬碰硬,先掌握剑门关及周边,保证兵源补给,再步步为营包围成都,最终镇压李顺起义。
还有一类是内政型的,能守城、能筑堤。
说完了军事技能点满的,下面是有些偏才的太监,上马能带兵,下马能修堤坝、屯田、搞研究,从另一方面为北宋出力。
这货也是宦官世家出身,干爹刘延稻是高级太监,在圈子里也算有头有脸。
刘承规的功绩有:当北作坊副使时镇压山民造反(北宋太监常规操作)。太平兴国四年,契丹犯镇州,他驻定州防备,当后备力量。结果黄河堤坝决口,老太监袖子一卷:兄弟们跟我上!亲自带民夫士兵堵决口,保住河堤。
除了打仗修河堤,他对度量也很有研究,为宋朝权衡改制做了突出贡献。
刚说完修河堤的,又来了个修运河的。阎太监主要功绩是修了从嘉山到定州再到蒲阴东的百里运河。“时中山屯兵甚众,艰于飞挽,承翰请凿渠,计引唐河水自嘉山至定州三十二里,又至蒲阴东六十二里,合沙河经边吴泊入界河以济馈运,亦可旁为方田,上嘉而从之。”也算宋代李冰了吧。看看北宋太监们多忙,打仗、屯田、修河堤,连宫斗时间都没有……
老张打仗也勇猛,是三朝老太监,抵抗契丹、征讨党项都当过监军。太平兴国四年契丹犯边境,他率军两次出击,把辽国打大败。这爷打仗漂亮,修城池更是一把好手,抵御党项入侵时多次主持修城,宋军在威州、清远等地筑城就是他指挥的。
李太监的特点是财政厉害。这太监大半辈子跟西夏斗争,有输有赢。最出色的是经营西北,收复兰州,驻扎边疆时监管财政,在他的监督号召下,给朝廷省了将近六成军费!
所以说啊,北宋这王朝是不是挺奇怪的?皇帝软趴趴的(文官们说话硬气),太监们不伺候皇帝,反倒操心起军事了,更绝的是,在男子汉的领域,这些太监反而玩出了花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