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

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较之于其它朝代,明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特务机构横行,虽然说其它王朝或多或少都有专门的特务机构,但绝对不敢像明朝这么明目张胆,明朝的特务...

admin

今天聊聊明朝那些事儿,尤其是朱元璋和他那群“不省心”的后代,还有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太监特务机构。

要说明朝最特别的地方,那特务机构绝对排第一。别的朝代也不是没有特务,但像明朝这么明目张胆的,还真没几个。

明朝的特务机构说白了就两大类:锦衣卫和“诸厂”。啥是诸厂?就是东厂、西厂、内厂这些,全由太监把着,靠着这些厂子插手朝政,结果背了上千年的骂名。

太监能起来,还真得说他们自己“争气”。要不是靖难之役里,这群人豁出去帮朱棣,东厂这玩意儿压根儿就不可能出现。

明朝刚建立那会儿,朱元璋就下了死命令:太监不许干政!宫门口还挂了块铁牌当警示牌。整个洪武朝,打压太监那叫一个狠。

本来嘛,朱元璋自己带头防着太监,还立下铁律挂宫门口,按理说明朝不该有太监乱来的事儿。可谁想到呢,朱元璋防得再严,他那“不孝子”直接给全推翻了。

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没了,皇孙朱允炆即位,年号建文。这小皇帝刚坐上龙椅,一看满朝堂,吓一跳:各地藩王手握兵权,自己空有个皇帝名头,周围全是饿狼,随时可能被啃得骨头都不剩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于是,他听信齐泰、黄子澄那帮大臣的主意,学西汉景帝,来个“闪电战”,先把各地藩王的兵权给削了。

一开始还挺顺。在齐泰、黄子澄的支持下,建文帝没多久就干掉了第一个藩王——周王朱橚。为啥先削他?他是朱棣的亲弟弟,朱棣当时势力最大,哥俩要是联手,麻烦就大了。

那为什么不先削朱棣呢?因为朱棣战功高,人缘也好,块硬骨头,削藩当然先捡软的捏。

周王一搞定,年轻的建文帝飘了,一个月里连削三个藩王,其中一个还气得自杀了。这下各路藩王全慌了,天天提心吊胆。

要说建文帝还是太年轻,削藩这么大的事,下手这么狠,间隔又短,要不是朱元璋当年余威还在,天下早就反了!

可惜这小子没意识到,两个月后,他又削了岷王朱楩——这成了他削的最后一个藩王了。

建文元年七月,被防得死死的燕王朱棣突然使了个花招,拿下了北平城。接下来一个月,他拉起旧部,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直接出兵了,靖难之役就这么开始了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打起来之后,朱棣虽然能打,但毕竟是一个藩王,跟朝廷比还是差远了。加上朝廷那边出了盛庸、铁弦这些能打的将军,朱棣一度挺难受。

这时候,一群特殊的人开始发挥作用了——太监。前面说过,朱元璋和建文帝时期,太监基本没权力,但不管怎么说,他们身份特殊,容易搞到各种消息。

这点朱棣早就看透了。早年间,朱元璋对太监那么狠,朱棣还是偷偷收了一批有本事的太监,最出名的就是后来下西洋的郑和,还有领兵的狗儿、大外交家候显,都是他手下的太监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俗话说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,南京的太监一看朱棣手底下的太监混得这么好,再看看自己惨兮兮的样子,不干了,纷纷跑去找朱棣。

这批太监一来,不仅带走了大量情报,还帮朱棣把建文帝那边监控得死死的,对后来的战争帮助太大了。

也正因为这批太监来得及时,朱棣打心眼里觉得“自己人”,称帝后大封赏太监,还设了东厂,这事儿就定了。

太监群体这下彻底从朱元璋的“紧箍咒”里解脱出来,靠着朱棣的宠信,开始在明朝干政了。

二、明朝那套权力结构,让皇帝老是缺人用,为了对付文官和锦衣卫,不用太监还能用谁?

虽然太监做大是从朱棣开始的,但要是看明朝的权力结构,太监被重用其实是迟早的事。

整个明朝,政治制度都围着“皇帝权力大”来转。不管皇帝是聪明还是糊涂,想集权的心思都一样——为了集权,啥事都能干,啥人都能用。

这点从朱元璋身上就看得很明显。他刚当皇帝那会儿,设锦衣卫、杀功臣、封藩王,目的就一个:让皇权至高无上。

这些招儿当时挺管用,没一会儿就稳住了朝局,让明朝刚建立那会儿能安心搞生产,还能发动八次北伐,把北元朝廷打得差点没命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要知道,不管多厉害的王朝,刚建立时都弱。汉朝刚建那会儿,只能靠和亲对付匈奴,折腾了四代人才洗刷耻辱;唐朝刚建时,唐高渊都一把年纪了,还得给突厥使臣下跪,才换来支持,后来才有了盛唐。

明朝能在刚建立时就这么猛,全靠朱元璋会搞政治。

但时间一长,情况就变了。

比如锦衣卫,本来是特务机构,后来权力越来越大,甚至开始威胁皇权。朱棣在位时就发现了,赶紧设东厂来制衡锦衣卫——这就是皇帝为了集权,开始用太监的最早例子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除了锦衣卫,朱元璋当年杀功臣,导致后来文官集团坐大,到了成化、弘治年间,已经能威胁皇权了。那时候,东厂和锦衣卫都变得官僚化,还天天内斗,根本干不了活。

皇帝一看这情况,为了集权,本能地又想到了太监——实在没人了啊!文官抱团,开国元勋早死光了,武将平时都见不着,皇帝身边除了太监,还能信谁?于是明宪宗设西厂,明武宗设内厂,太监集团一下子空前强大。

所以说,明朝重用太监,其实是没办法的事,这祸根从朱元璋那会儿就埋下了。

三、太监虽然帮皇帝集权了,但他们自己的危害也不小,跟文官斗起来,国家遭殃

换个角度看,能用太监,说明这帮人确实有“过人之处”,明朝历史上也证明过。

朱元璋时期,太监影响力最小,但那时候皇帝和文官几乎势同水火,解决问题就靠杀。这么搞下去可不行,皇帝杀太多,文官要么消极怠工,要么造反,对朝廷长治久安没好处。

朱元璋也急了,所以特别宠信太子朱标,靠朱标的仁德来安抚文官。后来朱标死了,他还是坚持立长孙朱允炆,就是看中朱允炆心软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到了朱棣时期,这问题又回来了,皇帝还是得硬刚文官,解决矛盾还是靠杀。时间长了,朱棣也觉得不对劲,开始找皇帝和文官之间的“缓冲带”,别让他们天天掐。

这时候,太监又登场了。把他们放在皇帝和文官中间,皇帝的旨意通过他们传,对了是皇帝的功劳,错了是太监的锅,皇帝和文官都保住面子,挺好!

这么一来,太监缓和了皇帝和文官的关系,既维护了皇权,也算为国家稳定做了点贡献。但事儿都有两面性,太监确实有贡献,危害也不小。

危害不只是“陷害忠良”,而是顺着皇帝的心思,祸害到各个方面。明朝最坑的太监,差点把大明搞亡国的王振,就是顺着明英宗想北伐的心思,把明朝精锐全送了,靖难那帮功臣团灭。

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-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(朱元璋 严刑峻法)(图1)

后来的西厂创始人汪直、“八虎”之首刘瑾、“九千岁”魏忠贤,那更是“升级版”,不光陷害忠良,还直接掌控朝政,或者跟文官斗得朝政瘫痪,祸害天下。

说到底,太监这玩意儿,就是封建王朝的“怪胎”。朝代不一样,他们的活跃程度也不同,但从他们起起落落的样子,倒也能看出皇权到底有多集中。这么一想,他们的存在,也算有点意思吧。


上一篇: 明朝虽没有外戚专权-但宦官乱政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(明朝没有什么) 下一篇:原因是什么-北宋为什么没有宦官乱政 (原因是什么英语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