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-与宋朝的关系如何 (李元昊史称什么)
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西夏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李元昊,西夏的开国皇帝,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,建立西夏,建国之后,西夏与宋朝的关系正式破灭,在这之前双方其实一直都是臣属关系李元昊的祖父李...

admin

今天聊聊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,这人挺有意思的,跟宋朝那关系,说白了就是从“小弟”到“单干”的转变。

李元昊这人,后来成了西夏的开国皇帝,1038年直接称帝建国。这一下,跟宋朝的关系就彻底崩了——之前那会儿,西夏其实一直是宋朝的“小弟”,臣属关系。

他爷爷李继光,靠着辽朝帮着,把河西大部分地方都拿下了,主要就是牵制宋朝。那时候他爷爷和爸爸对辽、宋两边,玩得那叫一个左右逢源,两边都给足面子,臣属关系维持得挺好。

可李元昊偏不乐意,尤其对他爷爷那套“跟宋朝和气”的政策。他觉得,河西这么大的地盘,英雄豪杰就该在这儿称王称霸,干嘛非得给人当臣子,低着头拜来拜去?

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-与宋朝的关系如何 (李元昊史称什么)(图1)

所以一继位,他立马就改姓立号,为建国称帝忙活起来。折腾了六年,西夏帝国眼瞅着就要成了,中国西北这块儿,算是局部统一起来了。

建国后,李元昊玩的是两手抓:一边派兵打宋朝的鄜延路,抢地盘;一边又派使者去宋朝,想让宋朝承认“西夏”这个新政权。

结果宋朝那边炸了锅——本来是臣服的小弟,突然要单干称帝,这脸面往哪搁?所以宋朝死活不承认。那时候君臣们都抱着“天朝上国”的老观念,觉得李元昊就是个跳梁小丑,派兵过去,分分钟就能灭了他。

所以当时文武大臣都喊着“兴兵问罪”,只有知集贤院的吴育说,不如学学太祖当年对江南藩国的办法,“稍微改个名号,顺着时势安抚一下”。结果这话被宰相张士逊听见了,当场就讥讽他“脑子是不是有问题”。

这时候西夏外交上没捞到好处,也准备硬碰硬了。宝元三年正月,李元昊直接带大军把延州外围的重镇给端了,直逼延州城下。

延州的头儿范雍急得不行,赶紧叫刘平、石元孙来救。俩将军带着两万援军走到三川口,结果李元昊早就埋伏好了,两边打了一仗,宋军输了,石元孙还被抓了。

三川口这一仗,宋朝输得那叫一个惨,朝野上下都震惊了——这可是雍熙北伐后又一次大败啊!从这以后,大家对李元昊和西夏的态度,总算认真起来了。

第二年宋朝组织鄜延和泾原两路军去打西夏,可这边还没动手,李元昊又去打渭州。宋军赶紧迎战,李元昊假装败退,把宋军引到好水川,这一仗,宋朝又输了,差不多死了上万人。

好水川又败了,宋朝那边“主战派”彻底没声音了,开始转守势。

庆历二年九月,李元昊试探着议和没回音,又带兵打镇戎军。泾原路副总管葛怀敏上去迎敌,结果李元昊还是老招儿,把宋军引到定川砦,定川砦这一仗,宋朝又败了。

三川口、好水川、定川砦,连输三场,一场比一场惨,之前那种“分分钟灭西夏”的豪气早就没了。军事上占不到便宜,就只能议和,西夏那边也挺乐意。

虽然西夏三次都赢了,但战争一打起来,宋朝就把两国通商给停了,西夏那边粮食、布匹这些必需品立马缺货。打这三仗,双方都劳民伤财,经济和军事都撑不住长期耗着。李元昊也清楚,西夏根本没法彻底打败宋朝,怎么看,跟宋朝和平相处都是最划算的。

最关键的是辽朝那边,两边都想赶紧结束战争。

原来宋夏开战的时候,李元昊是拉着辽朝一起抗宋,可辽宋早签了澶渊之盟,再跟着打不太现实。辽朝就找机会派使者到宋朝来指责:咱们辽夏是舅甥国,西夏归我罩着,你宋朝凭什么打它?再说你边境上修长城、增兵马,这不是想破坏澶渊之盟吗?

还翻旧账,让宋朝把后周世宗当年抢的瓦桥关以南十县还回来。割地宋朝肯定不干,可当时正跟西夏打仗,又怕辽朝趁机打自己,最后只能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,每年多给辽朝十万两银、十万匹绢,其中一半算“替代关南租赋”,一半算是“感谢辽朝约束西夏”。

辽朝啥也没干就白捞好处,等于卖了西夏,想在宋夏之间当和事佬,提升自己的地位。

李元昊对辽朝这操作气炸了,庆历三年又因为边境部落的事儿跟辽朝干起来,两边彻底掰了。

为了防止宋辽联手打自己,李元昊赶紧派使者给宋朝送称臣的誓表,两边就这么谈成了:李元昊以西夏国主的名义给宋朝称臣,宋朝允许西夏自己设官署;宋朝每年给西夏送银、绢、茶;两国重新开榷场,做买卖。

结果辽朝和西夏彻底闹翻,辽兴宗亲自带兵打西夏,李元昊把辽军揍了一顿,见好就收。宋、辽、夏三足鼎立的局面,就这么形成了。

你看,连输三场之后,宋朝对西夏的态度慢慢就变了,最后跟西夏相处的办法,还真就是吴育当初提的那句——“稍易其名,顺时而抚”。

绕了一大圈,结果军事上干不过,北宋最后还是只能无奈地选了最初吴育提的那条路。

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-与宋朝的关系如何 (李元昊史称什么)(图1)

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-与宋朝的关系如何 (李元昊史称什么)(图1)


上一篇: 宋朝的青楼女子文化水平为何普遍都比较高-揭秘 (宋朝的青楼女子是谁) 下一篇:刘娥-身穿龙袍却不称帝-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 (刘娥龙袍章节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