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果如何-北宋发动四十万大军攻打西夏 (结果如何呢)
986年,宋太宗派兵二十余万北伐契丹,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,结果却以失败告终,自此之后,宋朝开始战略收缩,奉行,守内虚外,的防御政策,此后的八十多年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,直到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即位,这一局...
986年,宋太宗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北伐契丹,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,结果打输了。从那以后,宋朝就开始缩着脖子过日子,一直守着“守内虚外”的老路子,八十多年没主动打过仗。直到来了个年轻能干的皇帝,这局面才有点松动。可四十万宋军愣是没灭掉小小的西夏,反而赔了不少兵马,这到底是咋回事?咱们接着往下看。
1067年,19岁的赵顼当了北宋皇帝,就是宋神宗。那时候北宋毛病一大堆,“三冗”(冗官、冗兵、冗费)搞得国家又穷又弱,挺没落的。宋神宗这小伙子挺有想法,不想就这么窝囊下去,想占下西夏、燕云那些地方,实现真正统一。于是他把王安石推上来搞变法,折腾了十来年,北宋的家底确实厚实了不少。这时候宋神宗觉得,该先拿西夏开刀了。

1081年,西夏内部乱套了,梁太后把国主李秉常给囚了,西夏大将禹藏花麻还写信给北宋边将说:“夏国母子不和,杀了重臣,上下都慌得一批,要是你们发兵来打,我带着全家归顺!”边将们也把这消息报给了宋神宗,宋神宗一听,乐坏了,决定搞一场北宋史上都没见过的大仗!
同年六月,宋神宗从陕西、河东这些地方调了五路兵马,还把开封的好几万禁军都拉到了陕西。计划分五路,从三个方向一起打,一举端了西夏。具体咋打呢?李宪带兵从熙河出,高遵裕走环庆,刘昌祚出泾原,宦官王中正从河东出,种谔则从鄜延出发,总兵力四十多万,声势挺大。
先说东边这两路,宦官王中正和名将种谔各带一拨人。王中正带了12万,种谔带了9.3万,不过种谔得听王中正的。开打后种谔真不含糊,连下银州、石州、夏州好几座城。可王中正这宦官压根儿不懂打仗,粮草只带了半个月,就知道跟在种谔后面捡便宜,自己啥战功没有。
种谔虽然赢了几场,但他这路离西夏老巢太远,西夏又搞坚壁清野,把能吃的都藏了,他自己的粮草也撑不住了。加上十月份一落雪,天冷得不行,只能停下来等粮,结果军队先散了,“会大雪,以无食先溃,入塞者才三万人”。王中正那边更惨,粮吃光了,饿死了两万多人。
再说南边这两路,高遵裕和刘昌祚。高遵裕带了八万七千兵,还跟着九万五千民夫,刘昌祚有五万人,但得归高遵裕管。刘昌祚是个狠人,举着盾牌带头攻城,还把西夏国相梁乙埋的十万大军打跑了。眼看就要攻下灵州,高遵裕这人心眼小,嫉妒得要死,居然派人传令让刘昌祚停手,说要自己来攻。
结果高遵裕围着灵州打了十八天,城没攻下来,反被西夏断了粮道,还让人家援军给包了饺子。西夏干脆挖开黄河的渠,大水一淹,宋军彻底崩了,“军士冻溺死,余万三千人走免”。刘昌祚拼死断后,才没让人家全歼。西线的李宪倒是打赢了几场,但听说东线和南线都垮了,也只能赶紧撤兵。
这场仗史书叫“五路伐夏”,也叫“第二次灵州之战”。宋神宗想一口吃掉西夏,结果损兵折将,赔得底儿掉。明明北宋占着优势,咋就输这么惨呢?从北宋这边看,主要是八十多年没主动打过仗,军队上下根本没搞过大规模进攻。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,都只会守城,攻城的本事一点没有,打灵州的时候,军营里连像样的攻城器械都没有。就带粮草这事也能看出来,北宋将领根本不懂进攻作战,后勤压根儿没当回事,连种谔这种名将都犯这错。
反观西夏,虽然人少,但会玩“坚壁清野”,骑兵又灵活,专门抄宋军的粮道,这么一来,北宋四十万大军反而被拖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