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窑瓷器又是怎么鉴定的-北宋哥窑瓷器有哪些特点 (哥窑瓷器又是什么瓷器)
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历来受到收藏家、鉴赏家、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,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,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,哥窑瓷器非常珍贵,据统计,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,...
哥窑,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文献里老提它,收藏家、考古学家盯着它研究了这么多年,愣是没找到确切窑址,你说神不神?你知道现在全世界存世的哥窑瓷器大概也就一百多件?比元青花少多了,珍贵得很。想了解哥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定知识,瓷器爱好者可得好好琢磨琢磨。

裂纹
说到哥窑,最绕不开的就是“金丝铁线”和“紫口铁足”这两个标志。“金丝铁线”就是它那些裂纹,大的是“铁线”,有的带点蓝色;大裂纹里套着的小纹叫“金丝”,倒不一定真是金黄,合起来叫“面圾破”,得密不透风,弯弯曲曲的才够味儿。“紫口铁足”呢,就是胎色特别的地方,但这两个吧,有时候跟鱼和熊掌似的,难兼得。那种满釉的瓷胎器,可能有“紫口”但没铁足;铁足得是胎质本身没上釉的颜色,要是有人故意刷层黑釉冒充铁足,那真假就难说了,跟老说的“其足皆铁色”也对不上。
釉色
哥窑属于青瓷,釉色是青釉,但深浅不一样,有粉青、月白、油灰、青黄这些色儿。因为窑变,釉色常常有两种或更多颜色混在一起,不是人为能控制的。胎质分瓷胎和砂胎两种,基本没花纹,也没写年份款。胎色有黑灰、深灰、杏黄、浅灰这些。釉面看着不光滑,但有一层像酥油似的光泽,釉质比较深,不太透亮,厚薄还不均匀。那种蘸釉立烧的器物,底足的釉最厚,有的能到4毫米。他们烧的时候用的是裹足支钉烧,或者圈足垫饼烧,后者能明显看到垫的圆饼留下的痕迹。
底足
哥窑的底足也挺特别的,圈足底边窄窄的平平的,不是宽厚凹凸那种,足的内墙深,外墙浅,用手指头还真不好提起来。
攒珠聚球
要说哥窑最奇妙、最让人称道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特征,就是“攒珠聚球”了。陶瓷界的老前辈孙瀛洲在书里提过,“如官、哥釉泡之密似攒珠,……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,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。”说白了,“攒珠”就是哥窑器物釉里的气泡,密密麻麻像小水珠,布满内外壁。不过孙老说得笼统了,真正的哥窑釉里气泡不光有“攒珠”,还有比它稍大点的“聚球”。球比珠大,所以哥窑有两种大小的气泡,排列得挺整齐,不是乱七八糟的。“聚球”的气泡比“攒珠”少多了,通常在器物内壁排成一圈,像个厚厚的环。所以啊,“攒珠聚球”这玩意儿,绝对是分辨真假哥窑的重要依据,跑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