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于什么目的-宋真宗要封禅的原因是什么 (离异男撩已婚女人到底出于什么目的)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宋真宗要封禅的原因是什么,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,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泰山或其他山岳举行祭拜天地仪式的活动,司马迁在,史记·封禅书,中写道,每世之隆,则封禅答焉,及衰而息,仅逢盛世...
宋真宗为啥非要跑去封禅?
封禅啊,就是古代帝王跑到泰山或者别的山上去祭拜天地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说:“每世之隆,则封禅答焉,及衰而息。”意思就是,只有太平盛世才搞这事儿,所以这仪式一直挺神秘的。
从秦始皇到宋真宗,每次封禅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,皇帝、大臣、小兵各有各的算盘,互相妥协着才办成的。封禅的每一步仪式,统治者都琢磨透了,既要让天地神仙觉得有面子,又要让老百姓觉得“哇,咱们这朝代真牛”,说白了就是做宣传。
那宋真宗为啥要去封禅呢?
第一,他太想太平了。
宋朝是从五代十国乱局里出来的。那会儿中原政权跟走马灯似的换,谁拳头硬谁当老大,什么道德伦理都靠边站,打打杀杀才是王道。前几代皇帝都记着这教训,生怕内乱,所以搞了个“守内虚外”的军事策略——先稳住家里,外面能忍就忍。
可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。辽、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,到宋朝那会儿已经挺能打了,不是随便就能灭掉的。尤其是辽国占了幽云十六州,中原门户大开,老来边境抢东西,宋朝头疼得很。所以从太祖、太宗开始,慢慢就没了一统天下的心思,就想着“啥时候能太平啊”,到真宗这儿,就更不想打了,就想“老天爷保佑,让我安生点吧”。
真宗这皇位来得也不容易。他爹太宗当年“烛影斧声”上位,还收拾了弟弟和侄子。本来想传给大儿子元佐,结果元佐疯了;二儿子元僖又突然死了,才轮到真宗。他刚上台时,还有楚王元佐的人想搞事,好在宰相吕端给力,很快摆平了,算是稳住了朝局。
但边防一直没消停。太祖时跟辽国还能和平相处,太宗想收复燕京,结果被揍惨了。双方打了好几年,发现谁也灭不了谁,只能歇战。真宗一上台,辽国就瞅着政权不稳来打,咸平二年(999),萧太后亲自带兵,宋军拼死抵抗,伤亡不小。后来辽国又打了两次,有输有赢,宋廷君臣急得团团转。
最吓人的是景德元年(1004),辽国萧太后带着皇帝亲征,打到澶州,宋朝上下都慌了。有人劝真宗跑金陵(南京),寇准急了,拉着真宗去前线,结果宋军士气大振,总算挡住了辽军。真宗本来就不想打,赶紧让手下“议和”,当年十二月签了《澶渊之盟》,宋朝每年给辽送20万匹绢、10万两银子,换来和平。
西夏那边也是麻烦。党项首领李继迁老在边境闹,太宗时就想征讨,结果人没了,真宗上台后,干脆放弃银、夏地区,默许他割据。可李继迁还是不消停,打了好几年,后来他打仗受伤死了,临终让儿子李德明臣服宋朝。景德三年(1006),宋朝封李德明为王,送钱送物,总算两边都消停了。
这么一来,宋朝君臣总算盼来了太平日子。
第二,他得解决政治麻烦。
可和平来了,问题也跟着来了。之前忙着打仗,内部矛盾压着,现在全冒出来了。边境打仗那会儿,老百姓饿死的不少,赋役又重,“关西老幼,疲苦转饷”,日子苦得很。党项那边,宋朝禁盐想卡他们脖子,结果反倒让李继迁更嚣张,“戎人乏食,相率寇边”,关陇老百姓没盐吃,乱成一团。
最要命的是《澶渊之盟》。很多人觉得这是“城下之盟”,丢人,宋朝还每年给辽送钱,不光花钱,还伤民族自尊心。真宗自己也觉得尴尬,就想了个招儿——封禅,想通过这事儿告诉别人“咱们宋朝牛得很”,洗洗屈辱感。
说白了,封禅就是“尊王攘夷”,证明自己是老天爷选的正统皇帝,告诉少数民族“咱们中原才是老大”,顺便秀一把国力,让外邦看看咱们的文化。真宗这么选,也是没办法,但错就错在不想着怎么从根本上变强,光搞这些虚头巴脑的,能顶啥用呢?
第三,他得稳住自己的皇位。
真宗这皇位本来就悬。太宗上位就一堆破事,他当太子时也是几经波折——大哥疯了,二哥死了,才轮到他。所以上台后,他特别想证明自己“天命所归”,就搞了个“天书事件”。
之前帮他上台的王钦若,因为劝南迁被寇准怼了,怀恨在心,就撺掇真宗搞封禅,说这样能恢复威严。王钦若这人会来事儿,真宗一高兴,他就带着人搞“天书造神”,一搞就是十多年。
祥瑞嘛,就是老天爷给的“好评”,比如天降奇石、地里长嘉禾啥的。儒家觉得这是老天爷夸皇帝做得好,大臣们也爱报祥瑞,显得自己有政绩。可越是这样,越有作假的,朝政越烂,祥瑞还越多。跟皇位最相关的祥瑞,比如汉代的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说是记载了上帝选谁当皇帝的话。真宗搞的“天书”,就相当于他的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证明自己是“真命天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