寇凖有多强-竟然能将宋真宗骗上战场 (寇zhun)
说到寇凖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,寇凖是我国古代上的十大忠臣之一,也是十大名相之一,寇准,寇,性格耿直,有话直说,就连他的领导宋太宗都说,寇凖就像谏臣魏征一样,...
提到寇准,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啥?反正我想到的是“耿直boy”。这哥们儿在古代可是排得上号的十大忠臣,还顺便拿了个十大名相的头衔,实力杠杠的。寇准性格直得跟尺子似的,有啥说啥,连宋太宗都拿他跟魏征比,说“朕得寇准,犹文皇之得魏徵也”。别看他刚直,脑子可转得贼快,一点都不“轴”。
辽宋那点事儿,寇准死磕主战,宋真宗赵恒却一门心思主和。臣子跟皇帝对着干,一般都没好下场,就像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武则天,虽然暂时赢了,最后惨的还是他们。不过寇准这路子,跟别人不太一样,他硬是把赵恒“骗”上了战场,事后还没被清算,皇帝心里还挺舒坦,你说神不神?

耿直男孩寇准,自带小聪明属性
寇准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,那时候赵光义就偏爱年纪大的考生,觉得年纪大做事稳,学问也深。年轻人没优势,大家就流行改年龄,往上加几岁,还能嘴硬说“我长得嫩”。寇准考那年才十九,连加冠的年纪都没到(古人按虚岁算,实际更小)。有人劝他改改年龄,寇准直接摆手:“不行!我宁可考不上,也不能欺君啊!”还理直气壮地说“我正当进取,怎么能骗皇上呢?”赵光义喜欢亲自监考,殿试时随机抽人答题,寇准在大庭广众下喊这话,就算皇帝没听见,身边的人也听见了,这波操作直接拉满好感度。
虽然有小聪明,但寇准的正直是刻在骨子里的,这点没得说。
端拱二年,寇准给皇帝汇报事儿,把赵光义惹毛了,气得皇帝甩袖子就要走,再晚可能就要动手了。换别人,皇帝生气早就吓趴下请罪了,寇准倒好,直接一把扯住皇帝袖子,不让走。他心想:皇帝一走,再被有心人一挑拨,不得更生气?还不如当场把事儿解决了。结果寇准就这么拉着皇帝,噼里啪啦一顿分析,事儿说完,他也出名了——“尝奏事殿中,语不合,帝怒起,凖辄引帝衣,令帝复坐,事决乃退”。

只要他想,就没有寇准解决不了的难题,连皇帝都能被忽悠瘸了
宋太宗赵光义死后,给儿子赵恒留了个“辅助包”——寇准,想让他帮大宋再上一个台阶。哪知道这刚直的寇准,跟软弱的赵恒根本处不来。辽国太后萧绰带兵来犯,宋军被打怕了,文武百官全怂了,赶紧派人议和。寇准不干:“大宋国力正强,哪能让辽人撒野?”非要赵恒御驾亲征杀杀辽人威风。可赵恒平时就有点怵寇准,要不是朝中没人能用,他都不想让他当宰相。
寇准一看皇帝不听,脑子一转,主意来了——这趟战场,赵恒是非上不可了。当时宰相权力大,文书能先批再给皇帝。寇准看着前线送来的战报,故意压着不送,就堆案子上。辽国来袭,前线战况一天十几封,寇准看完全不动声色,等堆成小山了,还偷偷把紧急的几封放在最上面。这才抱着一摞战报去找赵恒,说:“陛下,前线最新战报,来得太急,堆了些。”赵恒哪知道他“奸诈”,看着小山似的战报,打开几封全是紧急的,只觉得大宋危在旦夕。更绝的是,寇准还派人把赵恒派去议和的人给扣了,皇帝左等右等没消息,以为辽军都要打进来了。寇准再旁边一煽风点火:“陛下,这才传几代江山,就要毁在咱们手里了?”赵恒脑袋一懵,被“忽悠”得直接带兵亲征了。

赵恒就这么上了战场,后悔也晚了。好在宋军看到陛下亲自来了,跟打了鸡血似的,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。虽然最后还是议和,但靠着宋军占的优势,议和时硬气了不少,也为后来宋朝打“贸易战”、搞垮辽国经济埋了伏笔——这波操作,全是寇准的功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