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-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(耆那教与佛教的关系)
耆那教产生的时代是印度传统宗教中最早的,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,但真正的奠基者24世祖师筏驮摩那,Vardhamana,与佛教创立者佛陀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,耆那教在产生、发展和教义等方面与佛教有相似之处,...
耆那教这事儿,得从公元前6世纪说起,算是印度传统宗教里老资格的了,但真正把它立起来的24世祖师筏驮摩那,跟佛陀释迦牟尼是同代人。耆那教在产生、发展和教义上跟佛教有不少相似的地方,但各有各的特点。今天就拿它俩对比着聊聊,看看耆那教到底咋发展起来的,现在又是啥样。
先说说俩教咋来的,咋发展的。
耆那教最早是勒舍婆搞起来的,但真正把它弄成型的是筏驮摩那。一开始主要在恒河中下游传,因为它主张种族平等,反对吠陀权威,属于当时的“沙门思想”,挺受底层老百姓欢迎,大家伙儿买账。筏驮摩那后来悟道了,被叫“大雄”,意思就是“无所畏惧的大英雄”,带着他这教发展得挺快。等他一走,孔雀王朝的几个国王也支持它,一下子就传遍了印度。
不过后来耆那教不太顺,13世纪开始衰落,一方面是内部分裂了,另一方面是伊斯兰教传进来了。内部分裂主要分两派:
一个是白衣派,也叫尸吠坦婆罗派。信徒穿白袍,挺看重苦行,还提倡男女平等,但宗教活动只能在庙里搞。穿白袍其实已经违背了大雄当年裸体行乞的戒律,戒律执行得没那么严了,后来又分出三个小派。
另一个是空衣派,又叫天衣派、底甘婆罗派。这个派就硬核了,严格遵守大雄裸体行乞的戒律,日子过得苦哈哈的,一般躲在人少的地方或寺庙里,还觉得女人根本证不了最高境界。
再说说佛教。佛教是乔达摩·悉达多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的,信徒都叫他“释迦牟尼”。他自己悟道成佛的经历,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,所以僧团都守着安贫、持戒、清净修身的规矩,还用“众生平等”招徒弟,直接打击了婆罗门的种姓制度。后来佛教传到海外,成了全球性宗教,但在印度本土,因为伊斯兰教进来和印度教兴起,也慢慢不行了。
这么对比看,俩教还真有点像:
都反对吠陀的沙门思想,都主张种族平等,特别是吸收了大批底层人,满足了大家想通过修行改变命运的愿望。这也是为啥俩教能在印度火得那么快。
还都因为伊斯兰教传入开始衰落。俩教在印度传的同时,也传到了周边国家,但13世纪伊斯兰教一来,都挨了打,慢慢不行了。
不过俩教在印度衰落和海外传播的情况差别挺大。佛教在亚洲大部分地方都混得风生水起,耆那教虽然也在南亚传开了,但终究没成世界性宗教,这算是俩教最大的不同了。
再聊聊俩教的教义。
白衣派和空衣派分家后,信的经典也不一样。白衣派尊奉《十二支》,空衣派信用梵文写的《吠陀》,主要讲历史、宇宙、哲学和生活规则。两派也有共同信的《真理证得经》。
佛教呢,佛陀涅槃后,弟子们搞了几次集结,把他说的话和后人解释的教义,按经、律、论整理成《大藏经》。现在流传广的有汉文、藏文、巴利文这些版本。
教义主要就体现在经典里:
先说耆那教。它的核心是“七谛说”,包括:命、非命、漏入、系缚、制御、寂静、解脱。“命”就是灵魂,分被物质绑住的(人、动物、植物,还有地水火风里的)和完全不被绑住的永恒灵魂——这是修行的最高目标;“非命”就是非灵魂,分定形和不定形;“漏入”是业对修行的干扰;“系缚”是前世业因对后世的报应;“制御”就是守三宝五戒,控制情欲;“寂静”是清除前世业,不造新业;“解脱”就是成为永恒的命,成觉者。
还有“七支论法”,是在反对婆罗门教时提出的,属于认识论上的或然论,说白了就是每个论断都得加个“可能的前提”。
p> 佛教的教义融合了印度其他教的,内容越来越丰富,信徒叫它“佛法”或“法”。核心是“四圣谛”,谛就是真理。苦谛说世界本质是“苦”,具体有生老病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八种;集谛讲痛苦的根源,业是正因,业是人行为造的,行为又因欲望,欲望有色声香味触五种,烦恼是助因;灭谛是消灭痛苦,达到涅槃;道谛是达到灭谛的方法,就是八正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