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-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(耆那教与佛教的关系)

耆那教产生的时代是印度传统宗教中最早的,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,但真正的奠基者24世祖师筏驮摩那,Vardhamana,与佛教创立者佛陀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,耆那教在产生、发展和教义等方面与佛教有相似之处,...

admin

耆那教这事儿,得从公元前6世纪说起,算是印度传统宗教里老资格的了,但真正把它立起来的24世祖师筏驮摩那,跟佛陀释迦牟尼是同代人。耆那教在产生、发展和教义上跟佛教有不少相似的地方,但各有各的特点。今天就拿它俩对比着聊聊,看看耆那教到底咋发展起来的,现在又是啥样。

先说说俩教咋来的,咋发展的。

耆那教最早是勒舍婆搞起来的,但真正把它弄成型的是筏驮摩那。一开始主要在恒河中下游传,因为它主张种族平等,反对吠陀权威,属于当时的“沙门思想”,挺受底层老百姓欢迎,大家伙儿买账。筏驮摩那后来悟道了,被叫“大雄”,意思就是“无所畏惧的大英雄”,带着他这教发展得挺快。等他一走,孔雀王朝的几个国王也支持它,一下子就传遍了印度。

不过后来耆那教不太顺,13世纪开始衰落,一方面是内部分裂了,另一方面是伊斯兰教传进来了。内部分裂主要分两派:

一个是白衣派,也叫尸吠坦婆罗派。信徒穿白袍,挺看重苦行,还提倡男女平等,但宗教活动只能在庙里搞。穿白袍其实已经违背了大雄当年裸体行乞的戒律,戒律执行得没那么严了,后来又分出三个小派。

另一个是空衣派,又叫天衣派、底甘婆罗派。这个派就硬核了,严格遵守大雄裸体行乞的戒律,日子过得苦哈哈的,一般躲在人少的地方或寺庙里,还觉得女人根本证不了最高境界。

再说说佛教。佛教是乔达摩·悉达多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的,信徒都叫他“释迦牟尼”。他自己悟道成佛的经历,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,所以僧团都守着安贫、持戒、清净修身的规矩,还用“众生平等”招徒弟,直接打击了婆罗门的种姓制度。后来佛教传到海外,成了全球性宗教,但在印度本土,因为伊斯兰教进来和印度教兴起,也慢慢不行了。

这么对比看,俩教还真有点像:

都反对吠陀的沙门思想,都主张种族平等,特别是吸收了大批底层人,满足了大家想通过修行改变命运的愿望。这也是为啥俩教能在印度火得那么快。

还都因为伊斯兰教传入开始衰落。俩教在印度传的同时,也传到了周边国家,但13世纪伊斯兰教一来,都挨了打,慢慢不行了。

不过俩教在印度衰落和海外传播的情况差别挺大。佛教在亚洲大部分地方都混得风生水起,耆那教虽然也在南亚传开了,但终究没成世界性宗教,这算是俩教最大的不同了。

再聊聊俩教的教义。

白衣派和空衣派分家后,信的经典也不一样。白衣派尊奉《十二支》,空衣派信用梵文写的《吠陀》,主要讲历史、宇宙、哲学和生活规则。两派也有共同信的《真理证得经》。

佛教呢,佛陀涅槃后,弟子们搞了几次集结,把他说的话和后人解释的教义,按经、律、论整理成《大藏经》。现在流传广的有汉文、藏文、巴利文这些版本。

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-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(耆那教与佛教的关系)(图1)

教义主要就体现在经典里:

先说耆那教。它的核心是“七谛说”,包括:命、非命、漏入、系缚、制御、寂静、解脱。“命”就是灵魂,分被物质绑住的(人、动物、植物,还有地水火风里的)和完全不被绑住的永恒灵魂——这是修行的最高目标;“非命”就是非灵魂,分定形和不定形;“漏入”是业对修行的干扰;“系缚”是前世业因对后世的报应;“制御”就是守三宝五戒,控制情欲;“寂静”是清除前世业,不造新业;“解脱”就是成为永恒的命,成觉者。

还有“七支论法”,是在反对婆罗门教时提出的,属于认识论上的或然论,说白了就是每个论断都得加个“可能的前提”。

p> 佛教的教义融合了印度其他教的,内容越来越丰富,信徒叫它“佛法”或“法”。

核心是“四圣谛”,谛就是真理。苦谛说世界本质是“苦”,具体有生老病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八种;集谛讲痛苦的根源,业是正因,业是人行为造的,行为又因欲望,欲望有色声香味触五种,烦恼是助因;灭谛是消灭痛苦,达到涅槃;道谛是达到灭谛的方法,就是八正道。

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-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(耆那教与佛教的关系)(图1)

p> 八正道能概括为戒、定、慧。戒包括正语(说话按佛陀教)、正业(行为按教)、正命(生活守戒律);定包括正定(修禅定)、正念(树立四圣谛观念);慧包括正见(正确认识四圣谛)、正思维(正确思考四圣谛)、正精进(努力修行还讲方法)。

p> 还有“十二因缘”,说人生是“三世二重因果”:过去因(无明、行)、现在果(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)、现在因(爱、取、有)、未来果(生、老死)。这十二个环节连起来,就是三世流转、六道轮回。

p> “三法印”是判断是不是真佛教的标准:诸行无常(万物变化)、诸法无我(现象都是因缘和合,没独立实体)、涅槃寂静(断烦恼超轮回)。后来加上“一切诸行苦”成“四法印”,再加“一切法空”成“五法印”。

p> 对比教义,先看“轮回说”。耆那教说有生命的都受业报,在三界六道轮回;佛教讲十二因缘,也让人陷轮回。轮回是古印度早期宗教就有的,俩教发展过程中吸收了,成了主要思想。耆那教修行主要靠守三宝五戒,求灵魂解脱;佛教更重守佛陀教化,按出家规矩,用更严的八正道修炼,求涅槃寂静。有人觉得轮回是“迷信”,其实它是佛教伦理的基础,得理解佛教伦理的内在逻辑,就得聊轮回。国内有学者说轮回表示人生不完善,是苦的表现,超越轮回解脱成佛是佛教追求的目标。在佛教伦理里,轮回既是现世的,也是希望的——用三恶道警世人,三善道导人行善,四圣道给更高追求。

p> 再看“不杀生”。耆那教认为万物(植物、动物、无生物)都有灵魂,禁止伤害一切生灵。信徒平时特别小心:戴口罩怕吸死蚊子,走路拿扫帚边走边扫还喊“去去去”,怕踩死虫蚁;觉得种地会伤虫蚁,所以不当农民,经商不伤生命,所以很多人做商人。

p> 佛教也讲一切生命平等,要慈悲护生,把不杀生当善恶标准:第一善业就是不杀生,行善上天堂,入善道;杀生是十恶不赦第一条,作恶下地狱成饿鬼。《华严经》说杀生让人堕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就算生为人,也短命多病。不杀生是佛教戒条首戒,佛教用平等视角护持一切生命,没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。

p> 最后说说俩教现在啥样。

p> 耆那教现在主要在亚洲、非洲十多个国家,亚洲最多,又多在印度。印度有财团支持,成立了“耆那教传播会”啥的,在社会里挺有影响。19世纪传到其他亚非国家,20世纪开始往欧美走,还参加国际宗教会议和学术讨论,让全世界重新认识这个老宗教。

p> 佛教呢,中世纪后在印度衰落,近代有点复兴,但没到其他国家那种地位。在泰国、缅甸、斯里兰卡等国地位很高,有的甚至成国教。全球看,佛教是世界性宗教之一,信众三亿多,传出去形成大乘、小乘、喇嘛密宗等,对世界宗教文化影响挺大。

p> 这么对比下来,俩教产生、发展、教义有同有异。都受印度古代宗教和时代背景影响,所以教义有相似;但为了吸引信徒,各自用了不同方法和修行路子,导致后来在印度受迫害流亡海外时,发展差别挺大。

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-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(耆那教与佛教的关系)(图1)


上一篇: 西方三圣在佛教中的地位怎么样-修行人拜佛为什么总要供奉西方三圣 (西方三圣在佛教中的地位) 下一篇:带来了怎样的灾难-唐武宗灭佛对中国的佛教有什么影响 (带来了怎样的快乐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