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侯玄手握重兵-为何没有反抗司马懿呢 (夏侯玄不反抗)
夏侯玄是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,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,世袭其父爵位,高平陵之变后,被剥夺兵权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,手握重兵的夏侯玄为何不反抗,以致最终被杀?夏侯玄是一个年少而负盛名的人,为此,也吃了很...
夏侯玄这人,是三国时候曹魏的玄学家,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儿子。世袭了他爹的爵位。后来高平陵之变,他兵权就被夺了。问题来了:司马懿发动政变那会儿,夏侯玄手里攥着十万大军呢,为啥不反抗,最后还让人给杀了?
夏侯玄年轻时就挺有名气的,为此也吃了不少亏。他家里背景贼硬,什么独眼将军夏侯惇,八虎骑里的夏侯渊,还有智取刘备孙权的夏侯尚,都是他长辈。夏侯家自曹操起就飞黄腾达,他从小听长辈们打天下的故事长大,顶着夏侯世家的光环,也继承了他们骨子里的轻狂。
十六岁就坐上了散骑侍郎、黄门侍郎这种抢手的位子,就在帝国权力中心晃悠。他年轻气盛,想要啥有啥,觉得自己肯定是夏侯家最亮的那颗星,要比前人都有出息,在这个时代里独一份儿。世家子弟那套傲慢的毛病他也有,谁都看不上,连毛皇后的弟弟都得罪了,魏明帝也惹毛了,被下放到羽林监。夏侯玄心里憋着火,又不懂藏锋,还天天跟一群高干子弟凑一块儿骂朝廷、发牢骚。
曹叡心里憋着火,不像他爹曹丕那么能忍,直接就把他们踢出朝廷了。这么一折腾,夏侯玄那股子棱角慢慢磨平了,不再咋咋呼呼,做事开始三思。可这世道这么乱,他还是想好好治理国家,把夏侯家的名声推到顶峰。
后来他就加入了曹爽的阵营,成了正始改革里真正干活的人。可曹爽和司马氏根本不对付,夏侯玄靠着家里长辈和司马懿的交情,勉强能在两边周旋。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,他那套复古的政治想法,太理想化了,不管不顾裁撤那些利益集团,结果把局势搞得更糟。他有点想不通,自己明明一片真心,咋就老办错事呢?作为朝廷命官,他不懂政治的弯弯绕绕,还没等他想明白,高平陵政变就来了。
司马家这一下子把曹爽集团打趴了,曹爽跟曹操、司马懿比起来,简直就是个草包,政权很快落到司马家手里。作为曹爽集团里的大红人,夏侯玄也没被重用,被扔了个虚职,晾在一边,啥实权都没有。他本来想安安稳稳治国,结果时运不济,后来又掺和进曹芳要除掉司马氏的政变,事情败露,被杀了。
他死的时候挺从容,夏侯家那种军人的劲儿在他眼里烧着呢。曹魏政权都没了,绑在同条船上的夏侯家也没路走了。这年头尔虞我诈,夏侯玄少了点能屈能伸的机灵,也缺了点扬名立万的运气。他没成夏侯家最闪亮的星,倒也没辜负祖宗的名号。
司马懿趁曹爽带皇帝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,曹爽不反抗,最后还是被司马懿杀了。司马懿彻底掌握魏国军政大权,一时间“诸曹诸夏”的人心里都打鼓。这时候,手握魏国西线军政大权的征西将军、雍凉都督夏侯玄,成了司马懿的眼中钉。夏侯玄有兵权,司马懿不敢直接动他,为了夺兵权,就让皇帝下诏把夏侯玄调回中央。
这时候司马懿已经能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了,夏侯玄要是不来中央,就等于造反,司马懿就能让皇帝剥夺他兵权,再出兵讨伐。要是来了,那就是羊入虎口,能软禁能杀。其实司马懿也没真指望夏侯玄来,这么干,就是逼反他,好名正言顺剿灭“诸曹诸夏”,给他儿子篡位铺路。
夏侯玄接到调令,准备去洛阳,他叔叔夏侯霸劝他:“现在司马家专权,把你当心腹大患,你去洛阳不是自投罗网吗?你手里有雍凉二州军权,不如联系蜀汉的姜维,把雍凉献出去,联合蜀汉军,肯定能跟司马懿抗衡!”夏侯玄觉得,司马懿虽然野心大,但调令是中央名义下的,联络敌将、献城降国是叛国,对夏侯霸说:“我咋能为活命去投靠敌人?”夏侯霸又劝他不献城也一起投蜀,夏侯玄还是拒绝了。

南逃蜀汉受重用的夏侯霸
夏侯玄走了之后,雍州刺史郭淮接替他当雍凉都督,郭淮是司马懿亲信。夏侯玄害怕,觉得留下凶多吉少,决定独自投蜀。为了躲郭淮,夏侯霸选了条人迹罕至的阴平小道,结果迷路在山里,脚都走瘸了,马杀了充饥,差点饿死。
好在后主刘禅听说夏侯霸来投,派人接到了成都。刘禅见他说:“你爹是自己战死的,不是我先辈杀的。”又指着自己儿子说:“这是夏侯家的子侄。”夏侯霸于是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后来跟着姜维北伐,熟悉雍凉地理,帮着打赢了洮西大捷,给蜀汉立了大功。
东归洛阳身死的夏侯玄
选择去洛阳的夏侯玄就没那么好运了,一到洛阳就被司马懿给软禁了,又让亲信郭淮接替他当雍凉都督,兵权没了。夏侯玄以为自己名声大,跟司马师又是朋友,虽然失势但应该没性命之忧,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?曹爽被杀后,司马家就没打算给“诸曹诸夏”留活路。
没多久,中书令李丰和外戚张缉偷偷谋划要干掉司马师,想推夏侯玄上台。事情败露,李丰和张缉全被杀,夏侯玄也受牵连,被司马师以谋反罪下狱。这事儿跟他关系不大,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?野心勃勃的司马家不能容忍任何威胁,利益面前,朋友算个啥?夏侯玄最终被司马师杀了,夷灭三族。

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, 为何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甘愿束手就擒?
第一,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动手。曹爽在高平陵政变里,不听桓范劝,不起兵反抗,直接投降了,这多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。其实曹爽当时完全有能力跟司马懿对着干,桓范给他分析过:他有天子,能号令天下;去许昌有武器库有军队;桓范还能调天下粮草。曹爽有这条件都不干,夏侯玄跟他没直接利益,凭啥起兵?
第二,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。为啥这么说?司马懿调他进京的令到了之后,夏侯霸劝他别来,还让他投降蜀国。夏侯玄说:“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?”意思是我咋能为了活命去投靠敌人?显然,夏侯玄把国家放前面。他知道,自己要是造反或投蜀,魏国就得乱,分裂对魏国没好处。
第三,夏侯玄有股名士风度。他是玄学代表,“四聪”之一,讲究魏晋风度,大难临头得镇定。当年他靠柱子写字,打雷劈中柱子,衣服都烧焦了,他还谈笑自若继续写。这种风度,就是既要泰然自若,又要光明正大,不能干起造反这种事。
夏侯玄其实啥都看明白了,但他不躲也不想办法。司马懿去世时,有人对他说:“好了,威胁解除了。”夏侯玄摇摇头说:“你错了,司马懿在世,还念着咱们多年交情不杀我。他两个儿子,肯定不会放过我。”果然,他最后被司马师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