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唐朝开拓领土最多的皇帝是谁-他是唐高宗李治 (为唐朝开拓领袖的是谁)
你们知道李治的故事吗?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,单论,安史之乱,之前,唐朝鼎盛是依靠几代皇帝积累而来,其中有一位皇帝,却经常被人忽略,他就是唐高宗——李治,这位经常被人抢走风头的皇帝,夹在唐太宗和武则...
你们知道李治吗?就是那个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中间,总觉得没啥存在感的唐高宗。唐朝在安史之乱前那么牛,其实是几代人攒出来的家底。但这里面有个人,经常被忽略,就是唐高宗李治。这人老是被别人抢风头,左边是爹李世民,右边是老婆武则天,存在感低到历史书都不怎么提。很多人还说他“昏庸”“懦弱”,被女人把皇位抢了。其实吧,这些标签都冤枉他了。
其次,李治还完善了科举。以前唐朝也搞科举,但每年录取的人少,主要靠世家大族举荐人才。高宗当皇帝时,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,比李世民那会儿多了一倍。第三,扩大国土。朝廷有了人才,经济又好,李治就开始张罗开疆拓土。他手下有个传奇将领叫薛仁贵,因为有薛仁贵,高宗才能“平突厥,收平壤”,成了汉人皇帝里国土面积最大的那个。薛仁贵战绩牛得很:先平了突厥叛乱,让李治趁机把现在的哈萨克斯坦、阿富汗这些中亚地方划进大唐版图,高宗时代成了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。后来又打下高句丽都城平壤,设安东都护府,国家地盘又扩大了。爱开疆拓土的皇帝遇上能打仗的大将,时势造英雄,李治和薛仁贵这对明君良将,互相成就。
不过史官们骂武则天篡位,顺带也骂李治,说他沉迷美色,色令智昏。其实仔细想想,李治立武则天当皇后,哪有那么简单?他不光是因为喜欢武则天,更关键的是想借废立皇后这事儿,平衡君权和相权。唐朝初期有个大宰相叫长孙无忌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第一。他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,唐初三省制度里,长孙无忌兼着太尉和中书令,管着门下、尚书两省,权势大得很。李治当皇子时,长孙无忌支持他上位,就是觉得这孩子老实,好控制。万万没想到,李治登基成了唐高宗后,反过来对付他了。李治这人性格不算特别强势,但心眼多着呢。刚登基那会儿,特别仰仗舅舅长孙无忌。一开始甥舅俩关系好得很,李治靠长孙无忌巩固统治,把唐高祖的庶长子、唐太宗的庶长子都清理得差不多了。但李治当皇帝时间长了,业务熟练了,渐渐对长孙无忌权力太大不满意了。主要是不满长孙无忌在朝里威望太高。有时候上朝,长孙无忌不想让李治知道的事儿,咳嗽一声,底下大臣立马鸦雀无声。而且长孙无忌还插手太子继承的事儿,支持没儿子的王皇后。自己的皇后和宰相勾结玩权术,这是李治最不爽的。
文武百官差不多都是长孙无忌的人,李治找了半天,在后宫里找到一个机灵的政治伙伴——武则天。李治和武则天是在李世民生病时认识的。史书说李治去照顾李世民,结果看上了他爹的小老婆。李世民去世时,按规定武则天得去感业寺当尼姑。后来经过一番神操作,她又进宫成了李治的妃子。武则天野心大,很快在后宫升职,经常在李治面前展现政治才能,发表意见。李治一直很仰慕他妈长孙皇后,觉得有妈帮忙,爹才开创了贞观之治。他心里也希望能找到这样的女人。正好,武则天这种稳健飒爽的性格,就是李治的理想型,从她身上,李治好像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。
后来武则天越来越得宠,王皇后不乐意了,后宫开始斗心眼。有一天,武则天哭着去找李治告状:王皇后把我刚生的小公主给害死了!李治一听,气炸了,又想起王皇后联合长孙无忌的事儿,决定借废后这机会,把这伙人彻底清理掉。李治找了李世民临死前给他安排的三个顾命大臣: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李勣。长孙无忌不说话,说褚遂良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。褚遂良早就跟长孙无忌串通好了,义正词严地把李治骂了一顿,说武昭仪是你后妈,怎么能立她当皇后?还骂武则天是红颜祸水,武则天躲在帘子后面听着,气得直叫唤。李勣一直对长孙无忌有意见,就说立后是陛下的家事,何必问别人。李治一听,心里有数了。他把废后当突破口,提拔了一批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大臣。没多久,长孙无忌和他的心腹就先后“被谋反”,李治把他发配了。
又过了几年,李治生了重病,眼睛快瞎了。他一直觉得武则天是最得力的贤内助,才让她批奏折、管朝政。这时候,两人就成了大家印象里“武则天强势,李治拱手”的后强帝弱关系。史书说,那会儿李治每次上朝,武则天都在后头垂帘听政,只要大臣说话,武则天都要插话发表意见。这时候,两人并称“二圣”,平起平坐了。直到这时,李治才发现,这个女人跟他贤惠温柔的妈不一样。但这时候他已经没机会制衡武则天了。等李治去世,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位。李治在一堆厉害的文臣武将里周旋,没权势时韬光养晦,宫廷斗争里借力打力,对内能守成,对外能开疆扩土。后世说他“昏懦”,真是冤枉他了。
当上太子后,李世民立马开始培养接班人,让李治搬到他寝宫旁边,随时亲自教。李世民处理朝政,也让李治在旁边学。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,李治监国管事儿。再后来太宗病重去世,22岁的李治登基,成了唐高宗。李治当上皇帝后,政绩其实挺不错的。在他治下,经济火,地盘大,还任用贤臣,可见他不是书上说的“昏庸懦弱”。首先,人口涨得快,物产也丰富,粮食便宜,老百姓日子过得挺舒服。那时候物价,5毛钱能买6公斤粮,多便宜。高宗时期农业经济为啥发展快?主要靠均田制。简单说,国家把没主的地分给农民种,每家分多少按人口算,要是农民在这片地上种够一定年限,地就归农民自己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