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蜀吴三国都有-他们分别都是谁呢-征虏将军 (魏蜀吴三国都有谁)
在汉末三国时期,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这两个类型,其中,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,但是数量有限,主要为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、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,因此,由于重号将军的名额相对较少...
汉末三国那会儿,武将的官职分杂号和重号两种。重号将军地位高,但名额少得可怜,就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,还有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这几位。所以从西汉开始,朝廷就封了好多杂号将军,用来赏立功的武将。到了汉末三国,杂号将军用得更普遍了,今天要说的“征虏将军”,就是其中一个挺常见的杂号。当时有五位有名的征虏将军,里头就有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。
赤壁之战后,刘备把张飞借给周瑜打南郡,围了一年多,南郡守将曹仁终于扛不住跑了。刘备占了荆州,就让张飞当宜都太守、征虏将军,封新亭侯,后来又调到南郡。不过对张飞来说,征虏将军可不是他最后的官职。刘备平了益州,赏了张飞黄金五百斤、银千斤、钱五千万、锦缎千匹,还让他当巴西太守。公元219年,刘备称汉中王,拜张飞为右将军;第二年刘备称帝,张飞直接被封为车骑将军,领司隶校尉,进封西乡侯。可惜同年六月,刘备要给关羽报仇伐吴,张飞临出发前,被手下张达、范强给杀了。
州泰,南阳人,曹魏那边的一个将领。他当荆州刺史裴潜的从事时,好几次被派去给驻扎在宛的司马懿当使者,就这么被司马懿记住了。司马懿打孟达的时候,州泰在先头部队干过。后来司马懿想征辟他,就算州泰父母和爷爷都去世了,得守九年丧,司马懿还是把位置给他留着。后来升了新城太守,在司马懿手下混得不错,当过兖州刺史、豫州刺史,最后官至征虏将军,还假节都督江南诸兵马。景元二年(261年)州泰去世,追赠卫将军,谥号壮侯。可惜史料里关于他的事记载得太少,好多都是别的历史人物的事迹里顺带提了一句。

征虏将军:桓范
桓范,字元则,沛国人,曹魏的大臣,还懂文学和画画。建安末年他进了丞相府,魏明帝曹叡在位时,当过中领军、尚书,后来升了征虏将军、东中郎将。桓范虽然更像文臣,但那时候文臣武将界限没那么死,所以他也能当征虏将军这种武职。正年间(曹芳当皇帝时),桓范升任大司农,给曹爽出主意,号称“智囊”。
到了公元249年,高平陵之变爆发,司马懿控制了洛阳,桓范还是冲出了城,想去给曹爽通风报信。他劝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许昌,学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结果曹爽不听。高平陵之变后,桓范和曹爽他们一伙全被司马懿杀了。其实吧,当时要是听了桓范的,局势说不定能改写,司马懿能不能篡权还两说呢。可惜曹爽太贪图富贵,不敢赌,最后让司马懿笑到最后了。
汉末三国那会儿,不光蜀汉、曹魏,东吴也有征虏将军。东吴这两位挺特别,都是宗室。先说孙贲,孙坚哥哥的儿子,孙策孙权的堂兄,吴郡富春人。中平三年(186年)孙坚在长沙起兵,孙贲辞了官跟着打。孙坚死后,孙贲投奔过袁术,后来又跟着孙策南征北战。孙策平了江东六郡,让孙贲兼豫章太守,封都亭侯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破了荆州,孙贲有点怕,自己女儿还嫁给了曹操儿子曹彰,想把儿子送曹操当人质求自保,被朱治劝住了。同年朝廷封孙贲为征虏将军,继续兼豫章太守。孙贲当了十一年官去世,他儿子孙邻继承了爵位。

征虏将军:孙皎
最后一位孙皎,字叔朗,孙静的第三个儿子,孙坚的侄子,孙权的堂弟。东汉末年,孙皎一开始当护军校尉,领着两千多人,号称精锐。他这人不爱钱,喜欢施舍,交友也广,和诸葛瑾关系最好。后来孙权看重他,升他为都护征虏将军,接替程普总管夏口,还跟着吕蒙平定过荆州。公元219年孙皎病死了,孙权追着他的功,封他儿子孙胤为丹阳侯。孙胤死后没儿子,弟弟孙晞继承了爵位,后来因为犯罪自杀,封地被取消。孙胤还有几个弟弟孙咨、孙弥、孙仪都当了将军封了侯,孙咨是羽林督,孙仪是无难督,孙咨被滕胤杀了,孙仪被孙峻害了。汉末三国这五位征虏将军,你觉得咋样?欢迎留下你的观点,一起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