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和曹丕都有称帝的理由-孙权称帝又找的什么借口 (刘备和曹丕都是什么人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称帝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,曹丕和刘备称帝各有理由,而孙权凭什么称帝?众所周知,曹丕称帝是走禅代路线,汉帝刘协在许都设台,举行了一次禅让仪式,刘协...
孙权称帝这事,得从曹丕和刘备说起。曹丕称帝玩的是禅让那套:汉献帝刘协在许都搭个台,搞了个禅让仪式,自己说“大汉气数尽了,百姓也不认了,该魏王上位了”,曹丕还假模假样推辞几下,接着就登基,封刘协当山阳公……
中原这消息传到蜀地,就变味了,传成曹丕不但称帝,还害死了刘协。刘备一听,哭得稀里哗啦,领着群臣在成都给刘协办了场葬礼(山阳公刘协:???)。

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刘备称帝
紧接着,群臣就劝刘备登基,刘备觉得时机到了,在武担山搞仪式,说要延续汉。这一套下来行云流水,刘备靠的是姓刘——谁让他流着皇室血呢(虽然是西汉宗室)。
那孙权怎么称帝的?这事得细说。
孙权的称帝之路1:先当个“大魏吴王”
曹丕、刘备都称帝了,孙权也想称,但时机不对。有人觉得有实力就能称帝,话是这么说,但实力是自己的,形势是客观的。当年袁术在淮南,孙策劝他别称帝,他偏不听,结果被曹操、孙策、吕布、刘备围攻,没几天就垮了,最后在长江边上一命呜呼。他狂妄是一方面,更关键的是没看清形势。
孙权当时形势也不乐观。
曹丕称帝时,孙权已经得罪了刘备(背盟夺荆州的事),转头跟曹丕示好,想结盟防刘备。
其实三方都懂政治同盟,曹丕还坚持:孙权不交儿子当人质,这同盟就不靠谱。
孙权怎么可能交儿子?他放了浩周、东里衮、于禁等魏将官员,表诚意,曹丕一度信了,以为孙权最终会交儿子,就派邢贞去吴地,封孙权为吴王。
孙权接吴王称号时,邢贞摆谱,到孙权宫殿大门,死活不肯下车,非要坐着轿子进去。这把孙吴官员气坏了,关键时刻,张昭出来说话,最后撂下一句:“你以为江南弱得连把小刀都没有?”邢贞这才懂了,下车步行。
邢贞一看,徐盛等武将瞪着眼,甚至哭,觉得孙权受吴王是耻辱,他也明白吴地文武不服气。
孙权的称帝之路2:左右摇摆
孙权虽接了吴王称号,在“交儿子”问题上还是打哈哈,演戏给曹丕看,主要为了拖时间。
另一方面,刘备也找曹丕缓和关系,想减轻东伐压力,曹丕不搭理。刘备还是东征了,派黄权在江北防魏军,自己带兵到夷陵跟陆逊打,结果被陆逊打崩,差点全军覆没,逃回白帝城,没多久就死了。诸葛亮掌权后,开始务实外交,跟孙权接触,想再同盟。

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刘备东征孙吴
孙权拖曹丕挺成功,夷陵打赢了(闰六月),儿子还是没送。曹丕没耐心了,孙权还装怂:“罪要是没法赦,我就还土地百姓,去交州苟活”,潜台词:宁可不称帝,也不交儿子。气得曹丕派三路魏军打吴国,结果吴军防得严,魏军没突破。
这期间,孙权派郑泉去白帝城找刘备,又跟曹丕通信,东拉西扯。曹丕知道孙权不真心投靠,等孙权和曹丕掰了,诸葛亮的务实外交让孙权看到新希望。
孙权的称帝之路3:利益第一
公元223年,吴国臣子趁夷陵和长江防线大胜,劝孙权称帝,孙权拒绝了,他有远见:得罪了两国,虽一时打赢,不能保证一直赢,不想再以一敌二。
他想跟魏、汉之一结盟,选谁都有障碍,孙权犹豫。
但选魏有个问题:一直当“大魏吴王”,政治身份不独立,称帝路就堵死了。而且曹丕肯定还会要儿子,孙权做不到。
蜀汉那边,刘备死了,刘禅继位,诸葛亮掌权,派邓芝出使孙吴,想再同盟。
孙权犹豫,邓芝说服了他:
孙权说:“我也想跟蜀汉好,可刘禅还小,蜀汉又弱,万一魏国打来挡不住,才犹豫。”
邓芝说:“咱俩四州地,你是当世英雄,诸葛亮也是顶梁柱。蜀国有天险,吴国有三江,合起来唇齿相依,进能灭魏,退能鼎足。你要投魏,魏国要你去朝见,要你儿子当人质,你不从就打你,蜀汉也顺流而下,江南还姓孙吗?”
《三国志·邓芝传》:(孙)权果狐疑,不时见(邓)芝,芝乃自表请见权曰:“臣今来亦欲为吴,非但为蜀也。”权乃见之,语芝曰:“孤诚愿与蜀和亲,然恐蜀主幼弱,小学势偪,为魏所乘,不自保全,以此犹豫耳。”芝对曰:“吴、蜀二国四州之地,大王命世之英,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。蜀有重险之固,吴有三江之阻,合此二长,共为唇齿,进可并兼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,此理之自然也。大王今若委质于魏,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,下求太子之内侍,若不从命,则奉辞伐叛,蜀必顺流见可而进,如此,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。”权默然良久曰:“君言是也。”遂自绝魏,与蜀连和,遣张温报聘于蜀。
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邓芝劝孙权
邓芝的逻辑就是:曹丕要你去朝见或交儿子,你不从就打你,蜀汉也不会客气。
孙权想通了:两个弱国,只有联盟才能独立。
孙权的称帝之路4:石亭之战
跟蜀汉同盟后,曹丕南征,也只能望江兴叹。
公元226年,曹丕死了,孙权还伐丧打江夏,没捞到便宜。手下韩当死了,儿子韩琮带人投了魏国,孙权气坏了。还有翟丹等人也降魏。
但这机会让孙权想到个点子:跟鄱阳太守周鲂合计,让周鲂诈降曹魏大司马曹休。
公元228年,曹休被引诱出兵,他知道被骗了,但仗着兵力强,非要跟吴军打,结果孙权派陆逊杀出,魏军大败。
次年,石亭大胜,跟蜀汉沟通后,群臣再劝进,孙权答应了。
石亭之战示意图
孙权的称帝理由
当时谶纬流行,称帝要祥瑞,江南就出现一堆祥瑞,孙权响应天命,在建业城外登基,国号“吴”,年号“黄龙”。
孙权的《告天文》说:
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:汉享国二十有四世,历年四百三十有四,行气数终,禄祚运尽,普天弛绝,率土分崩。孽臣曹丕遂夺神器,丕子叡继世作慝,淫名乱制。权生于东南,遭值期运,承干秉戎,志在平世,奉辞行罚,举足为民。群臣将相,州郡百城,执事之人,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,汉氏已绝祀于天,皇帝位虚,郊祀无主。休征嘉瑞,前后杂沓,历数在躬,不得不受。权畏天命,不敢不从,谨择元日,登坛燎祭,即皇帝位。惟尔有神飨之,左右有吴,永终天禄。
大概意思:曹丕篡汉是乱制,汉该亡了,天命在吴。
这里回避了蜀汉的合理性,蜀国使者陈震祝贺时也回避,双方同盟,重申灭魏后二分天下——其实都是画饼表诚意。
后来邓芝出使孙吴,孙权喝多了又提二分天下,邓芝教育他:“天无二日,魏灭了,你们还不懂天命,我们就打。”孙权不生气,写信给诸葛亮夸邓芝:“只有邓芝能让两国更和睦。”
孙权雕像
蜀汉也刻意回避孙权称帝的影响,只为利益,“汉贼不两立”就是口号,喊着玩的。利益面前,感情也得靠边站。
邓芝、诸葛亮、孙权都明白,所以孙权不生气。
称帝理由有高低之分吗?
孙权223年不称帝,因为跟魏、汉关系摇摆,局势不明,不想被集火,他可不想学袁术,称帝几天就垮了。
229年称帝,是跟蜀汉同盟,蜀汉表面支持他称帝,他才放心。
至于理由,篇《告天文》就行,曹丕、刘备的《告天文》也是找冠冕堂皇的理由,一屁股坐上去。
曹丕玩禅让,说是尧舜创立的,有圣贤光环,后世很多朝学这套:魏→西晋,东晋→宋→齐→梁→陈,都是禅让。
刘备靠血统,这优势不用多说。刘秀往上数五代才是汉景帝,到他也远离帝王中心,但能统一全国,就能把血脉提为帝室。刘备更难,得数到中山靖王刘胜,中间多少代人不知道。
后世也有血统建国的,比如刘渊建汉赵,说自己是刘邦后人;李昪建南唐,说是唐宪宗后裔——这都是血统套路。
孙权既没禅让条件,也没血统优势,只能强调“天命所归”,后世也有人这么干,比如明朝。朱元璋打下大都后,给元惠宗谥号“顺”,他不可能让元惠宗禅让,也不是宋皇室后裔,就靠“顺天明命”表合法性。
所以说,帝王称帝形式不同,本质一样,“天命”是重点,“君权神授”嘛!后人看这些故事,不用争高低,能不能守住江山才是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