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

李严,后改名李平,字正方,南阳人,三国时期蜀汉重臣,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,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降将李严,季汉辅臣赞,对李严的评价是,都护李严性自矜高...

admin

李严,后改名李平,字正方,南阳人。三国时期蜀汉重臣,跟诸葛亮一样,都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臣子。

说起李严,得先提他“降将”这档子事。

《季汉辅臣赞》里评价他“性自矜高”,说白了就是有点自大、高傲。

原因也不难想,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会儿,李严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大臣,在朝里那地位、权力,可不是一般的高。诸葛亮成了权倾朝野的丞相,李严就觉得,自己就算比不上诸葛亮,那也该跟他差不多吧。

其实李严能力是真不差,不然刘备这识人的主儿,也不会把儿子交给他托孤。但除了能力,他的缺点也不少。

比如他这“降将”的身份。

李严原本是刘表手下的,有点才能,但一直在县里混,最高当到县令。208年刘表死了,曹操南下,李严当时是秭归县令,为了躲乱子跑到了益州。

益州牧刘璋听说李严在荆州有点名气,为了显自己善待贤士,直接把他任命为成都县令。要知道,成都可是益州州牧的治所,这县令跟郡守的地位差不了多少,刘璋对他真不算差。

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211年刘备入川,第二年就跟刘璋翻脸了。213年,刘璋派刘璝、泠苞、张任他们去挡刘备,结果被刘备打跑,吴懿直接投降,张任退到绵竹。

这时候刘璋让李严当护军,带着绵竹所有军队(包括张任他们的溃兵)抵抗刘备。结果呢?李严直接带着兵投降了,刘备还封他个裨将军。

“建安十八年,署严为护军,拒先主于绵竹。严率众降先主,先主拜严裨将军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李严传》

刘璋这算白信任他了,李严一投降,绵竹立马失陷,张任他们只能退到雒城,最后雒城也破了,张任被活捉。

面对刘备招降,张任宁死不屈:“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。”

“先主闻任之忠勇,令军降之,任厉声曰:‘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。’乃杀之。先主叹息焉。”——《益部耆旧杂记》

从这以后,李严就以降将身份跟着刘备了。刘备确实不拘一格,唯才是举,谋主法正也是投降过来的,这可能是他能招揽人才的原因。

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但刘备是开国之主,有魄力用降将,也有心胸容降将。可在别人眼里,降将永远是降将。政权一交替,第二代还能被重用的降将,那可太少了。

白帝城托孤

221年7月刘备伐吴,第二年8月败了退回永安,223年2月才把诸葛亮叫到永安托孤,4月人就没了。从退守永安到病重,这半年里,诸葛亮到了永安又待了俩月,刘备肯定琢磨透了人选。

最后选了诸葛亮和李严。但遗命里写得很明白,诸葛亮是正,李严是副。

“先主病笃,讬孤於丞相亮,尚书令李严为副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

“以严为中都护,统内外军事,留镇永安。”对李严的安排也挺细,虽然能统内外军事,但得留永安。

刘备退守白帝城后,孙权派人来求和,刘备答应了。但孙刘联盟能撑多久谁也不准,刘备得防着孙权偷袭益州,所以才让李严守永安。

从刘备遗命能看出来,真正的托孤重臣就诸葛亮一个,毕竟他对诸葛亮说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
李严呢?一直守永安,根本插不上成都的中枢决策,名义上是辅政大臣,其实就一边关将领,哪有实权。

李严的失势

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,这事儿人尽皆知。但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,知道的人可太少了,为啥?

很简单,刘备死后,诸葛亮大权在握,朝里地方的人事几乎都他说了算。要不是他不想篡位,那跟曹操、司马懿也没啥区别。

那李严呢? 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自从刘备临终前“高光”了一回,基本就成透明人了。主要原因有两个:

1. 脱离中枢,没法参与决策,影响力没了;

2. 孙刘又联盟了,永安虽然是战略要地,但多年没仗打,彻底成了小透明。

诸葛亮在朝里越混越牛,一手遮天,这曾经跟他平起平坐的辅政大臣,谁还记得?

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

诸葛亮和李严其实没私人恩怨,但诸葛亮掌权后,慢慢就把李严的权力削没了,最后把他贬为平民。诸葛亮一死,李严也跟着郁郁而终,这俩人的兴衰,说白了就是此消彼长。

诸葛亮为啥非要把李严搞下去呢?

主要原因有两个:

1. 一山不容二虎:

刘备留下俩辅政大臣,就算李严是副,只要他在,就跟诸葛亮平起平坐,最能掣肘诸葛亮。诸葛亮可能不想称帝,但他想揽权,他要实现抱负,重兴汉室,就得把蜀汉拧成一股绳,这样才能北伐。

2. 李严手里的兵权:

刘备东征时,把益州的家底儿都快掏空了,虽然败了,但退回白帝城时还剩不少溃兵。这点兵对曹魏不算啥,但对蜀汉来说,可是能定乾坤的。

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想让李严带兵到汉中听调遣。他要的不是李严这个人,是李严手里的兵。

对诸葛亮来说,蜀汉几乎所有兵力他都能调,就李严的不行——那是刘备的遗命,李严自己不给,谁也没办法。

这矛盾没法化解,除非李严心甘情愿交出兵权,安安心心辅佐诸葛亮北伐。不然,诸葛亮肯定会用权力把李严的兵权夺了,再把他赶下台。

诸葛亮的三部曲

1. 淡化李严:

李严贵为辅政大臣,刘禅登基后,居然成了小透明,朝里地方都快忘了他有这号人了。从223年刘备驾崩,到226年诸葛亮北伐,整整四年,李严一直守在鸟不拉屎的永安,基本没干啥事,彻底失去了朝里影响力。

2. 征调李严:

226年,诸葛亮彻底掌控了朝堂,开始对李严动手。他刚到汉中,就征调李严的部队,让他带兵来镇守汉中。

李严能甘心吗?在永安,他有“辅政大臣”的名头,还手握大军,能跟朝堂隐隐抗衡,把兵权交给诸葛亮,那不任人拿捏?

第一次李严拒绝了。但诸葛亮很快又想了个办法,让李严的儿子接替他督江州,又把李严升为骠骑将军。 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这时候李严就没法拒绝了,刘禅(诸葛亮)对他这么“好”,他还能攥着兵权不放?

230年,就是这次北上汉中,诸葛亮收了李严的兵,让他以中都护的官职管丞相府事务。

231年,诸葛亮再次出祁山,让李严督运粮草。赶上阴雨连绵,粮草供不上,李严派人传话让诸葛亮撤军。

3. 彻底撸掉李严

李严到汉中才一年,就因为贻误战机被诸葛亮彻底撸了,而且是一撸到底,从辅政大臣变成一介白身。

李严的罪名

李严因为督粮不力,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,只能退兵,诸葛亮很生气,上书弹劾他,主要有几条:

1. 屡次推脱诸葛亮的征调

诸葛亮说,刘备死后,李严光顾着自家小日子,不管国家大事。诸葛亮北伐征调他,他找各种借口推脱。

2. 自己想当巴州刺史 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诸葛亮想让他来汉中,他却让诸葛亮划五个郡出来,让他独立建巴州,当巴州刺史。更离谱的是,之前他还私下写信,说诸葛亮该受九锡、称王。

3. 借战争谋私利

诸葛亮升李严的儿子,其实是李严拿司马懿开府的事跟诸葛亮要好处,诸葛亮为了安抚他才破格提拔。

“於是亮表平曰:‘自先帝崩后,平所在治家,尚为小惠,安身求名,无忧国之事。……若事稽留,将致祸败,是臣不敏,言多增咎。’乃废平为民,徙梓潼郡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李严传》

诸葛亮上书说李严自私自利,不顾大局,把他贬为平民,流放到梓潼郡。

李严不无辜

234年,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,悲痛发病而死。

李严的悲,不是为诸葛亮悲——毕竟官职是被诸葛亮撸的,他对诸葛亮没好感。他是明白,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,除了诸葛亮自己,谁敢启用他?他是被诸葛亮贬的,别人哪敢跟诸葛亮对着干,哪怕诸葛亮已经死了。 同为托孤大臣-诸葛亮与李严之间有什么矛盾 (同为托孤大臣下一句)(图1)

要是诸葛亮活着,看在他能力的份上,可能还有机会重新启用他。现在诸葛亮死了,他复起无望,才失望而死。

从李严临死前的心态能看出来,他确实工于心计。虽然远离中枢,但对朝堂看得明明白白,这也是他被刘表、刘璋、刘备重用的原因——确实能干实事。

可惜,就像诸葛亮弹劾的,他太顾自己私利了。对蜀汉来说,冲出益州是头等大事,北伐是唯一的出路。虽然征调李严会损害他自己的利益,但对蜀汉来说,是不得不做的事。

这时候李严为了自己的地位,多次拒绝征召,早就让满朝上下不满了。不止诸葛亮,那些想重现大汉辉煌的蜀臣,都不想看到他不配合。

所以诸葛亮弹劾李严的时候,朝堂上连个为他说话的都没有。


上一篇: 诸葛亮为何还派人在城门口扫地-诸葛亮在摆下空城计的时候 (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) 下一篇: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-仅仅是因为马谡一个人的过失吗 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