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中留有记载-三国志-医圣-张仲景为什么没在-后汉书

张仲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定对张仲景并不陌生,他所著的,伤寒杂病论,影响了中医界一千多年,被后人奉为经典,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,医圣,不过令人奇...

admin

张仲景的故事,你真的了解吗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“医圣”。

对中医有点了解的,肯定都知道张仲景。他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影响中医一千多年,被捧成了经典,他自己也被尊成了“医圣”。可奇怪的是,东汉末年的张仲景,在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里愣是没留下一点记载,跟同时期的神医华佗比,华佗可是“青史留名”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?

中留有记载-三国志-医圣-张仲景为什么没在-后汉书(图1)

历史记载中的医圣张仲景

张仲景虽然被后世尊为“医圣”,但他在历史中却像个谜。这里说的谜,不是说他是虚构人物,而是关于他的记载实在太少了,让人难免觉得这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过。

虽然张仲景在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这些正史里没影子,但两晋时期的私人著作里却提过他。最早提张仲景的是西晋的医学家王叔和,他在《脉经》里写“仲景这人看病特别细致,一点小疑问都要反复验证”。差不多同时期的医学家皇甫谧也提到了张仲景,说“汉有华佗、张仲景”,他俩在当时是齐名的名医。可见张仲景确实是个真人,而且医术不比华佗差。

不过他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原稿早就丢了,直到西晋才被王叔和从残本里整理出《伤寒论》传下来。至于他的生平,就更简单了。王叔和在《伤寒论》开头只提了一句“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”,所以咱们知道他叫张机,字仲景,南阳人,当过长沙太守。

关于他的事迹,少得可怜。皇甫谧在《针灸甲乙经序》里写了个故事:二十多岁的张仲景给建安七子里的王粲看过病。张仲景跟王粲说,你四十多岁的时候眉毛会掉,掉完半年就得走人。他让王粲吃他开的“五石汤”,能保命。结果王粲嫌张仲景说话难听,没吃。

过了三天,张仲景问王粲吃药没,王粲撒谎说吃了。张仲景一看他脸色就知道他在说谎,叹气说“大人您咋这么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呢?”王粲还是不吃。二十年后,王粲眉毛果然掉了,187天后真去世了,跟张仲景说的一点不差。皇甫谧评价说,张仲景的医术,就算扁鹊、仓公来了,也比不过。

中留有记载-三国志-医圣-张仲景为什么没在-后汉书(图1)

这么一来,张仲景的形象大概能拼出来了:南阳人张机,字仲景,东汉建安年间当过长沙太守,二十多岁就给王粲看过病,二十后果然应验,医术非常高超。

不过这就奇怪了,既然张仲景是真有其人,医术还那么牛,为啥光会看病的华佗在正史里有传记,当过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却一点记载都没有呢?

为啥张仲景在正史中没有记载

唐朝的刘知己在《史通》里骂陈寿,说张仲景当时在许昌、洛阳挺有名,跟桓范(曹魏的智囊)一样,陈寿《三国志》居然没给他立传,这叫“网漏吞舟”,太粗心了。

不过我觉得刘知己这话说得不对。陈寿写史的本事,真不用多说。跟他同时写东汉、曹魏历史的有好几个人,可最后只有陈寿的《三国志》被列为了正史。比如夏侯湛写了《魏书》,快写完了看到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觉得自己写得一塌糊涂,直接把稿子烧了;王沈和阮籍合著的《魏书》,时人都说“为了避讳,不像陈寿那样写实”。可见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在当时最有权威性,他没给张仲景立传,肯定有道理。

说白了,就俩原因:一是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够格在正史里立传,二是关于他的资料太少,没法写。

1、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够格在正史中立传

能在正史里留名的,都不是一般人。张仲景被陈寿忽略,就是因为在他看来,张仲景还不够资格。

首先,张仲景当长沙太守,政绩估计一般。不然陈寿写史的时候,就算不单独立传,提一句名字也行啊。陈寿在《三国志·魏书》里把东汉、曹魏时期政绩突出的郡守合为一卷,给五个人单独立传:任峻、苏则、杜畿、郑浑、仓慈。卷末又提了另外五个人的名字:吴瓘、任燠、颜斐、令狐邵、孔乂,说他们“或者办案体恤民情,或者待人真诚有爱心,或者为官清廉,或者揭发奸邪”,算是个“良二千石”。从曹操当权到曹魏灭亡,当郡守的得有上千人,可只有这十个人有资格被陈寿记住,可见想在史书里留名多难。所以张仲景当太守那会儿,政绩肯定不突出。

中留有记载-三国志-医圣-张仲景为什么没在-后汉书(图1)

其次,张仲景的医术在当时也不够“格”。张仲景现在这么有名,靠的是医术,可陈寿没把他写进《方技传》(专门写医术高明人的传),连名字都没提。当然不是说张仲景医术差,而是他当时名气不大。

在东汉,医生是“贱业”,社会地位低,有点志向的人都不愿意干。华佗本来想当官,结果只能从医,心里一直憋屈,估计张仲景也差不多。陈寿给华佗立传,不光是医术好,主要华佗给曹操、陈登这些名人看过病,还跟曹操的死有关(据说华佗想给曹操开颅,被杀了),算是个历史事件。张仲景呢?就给王粲看过一次,对历史基本没影响,陈寿当然没必要给他写传。

再说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地位。汉末魏晋那会儿,张仲景算是个名医,但没现在这么神。到了宋元时期,他才被称为“亚圣”,明代才被叫“医圣”,这都是后人捧起来的。

2、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太少,不足以在正史中立传

写史得有资料啊,资料太少,根本没法写传。

陈寿写《蜀书》时就老说,蜀汉没史官,好多人事迹都丢了,只能提个名字,挺遗憾的。他写《魏书》时也受限于资料,所以《三国志》特别简略。后来刘宋的裴松之作注,补充了不少资料,范晔写《后汉书》也参考了很多。可奇怪的是,不管是裴松之的注,还是《后汉书》,关于张仲景的资料一点都没有。华佗就不一样,《三国志》有传,裴松之还补了好多,《后汉书》也给立了传。

这说明张仲景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了,后人写史的时候根本查不到,自然没法给他立传。

这么看来,张仲景虽然后来被尊为“医圣”,但在他那个年代,既不够出名,留下的资料又少,所以在正史里没留下记载,跟华佗比,确实挺遗憾的。


上一篇: 曹丕为何要刻意刁难他-三国谋士邴原是什么出身 (曹丕为何要刻碑文) 下一篇:三国最痛惜的大将-文丑的实力究竟如何 (三国最痛惜的战役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