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比诸侯还要大-在汉朝时期郡守是什么权力 (能比诸侯还要强的人)
郡守是古时候的一种官名,始置于战国,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,自我国西周时期以来,所奉行的分封制让诸侯的权力得到加强,管理一方水土,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,到了秦朝以后,开始实行郡县制,...
郡守这官职,最早出现在战国时候,后来在汉朝可真是越来越牛了。西周搞分封,诸侯们在自己地盘上说了算,跟土皇帝似的。秦朝一来,开始搞郡县制,中央集权抓得更紧了,皇权至上越来越明显。
到了西汉,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,又掺了点分封制的意思,主要是为了安抚那些功臣,稳住局势。朝廷在地方设了郡守管事儿,郡守手里攥着地方的政治、经济大权,在王朝治理里分量不轻,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事儿都归他管,地位自然越来越高。
汉武帝时期,为了更抓权,下了推恩令,把诸侯的权力给削了,地方上的事就交给郡守来管。郡守在地方管理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,相当于代皇帝巡牧,实际权力有时候比京官还大。
到了东汉,太守成了地方一把手,东汉末年那些打来打去的群雄,其实就是各地太守在抢地盘。那问题来了,汉朝的郡守是怎么一步步这么重要的?他们又是怎么管住自己手里那权力的呢?
一开始说郡守的地位和权力。汉高祖搞郡国并行制,社会稳下来了,为了加强皇权,中央慢慢往郡县制靠,慢慢削诸侯王的权。到景帝时,管地方的官员就叫太守了,封官的时候,太守拿的是银印青绶,代表皇帝任命,官阶仅次于丞相、太尉这些大官,跟御史大夫一个级别,都是银印。
当时的人眼里,太守就跟父母官一样,是地方最高的头儿。能当太守可是件有面子的事儿,太守管着地方的军和政,中央挑人可谨慎了,能当太守的都是皇帝信任的人,有点影响力。
再说郡守的职权。地方郡守在政治上最大的权力就是能任命地方官员,直接管着各部门官员的任免和考核。对老百姓来说,太守就是地方的老大。太守还管着打官司判案子,直接影响社会治安,有裁判权,是地方法治的头儿。
除了任命、判案子,地方政策和税收都归郡守管。郡守制度发展成熟后,太守连兵权都抓手里了,边境要是有事,太守直接带兵打,这也为后来东汉末年各太守割据埋了雷。
不过权力这么大,朝廷肯定也担心啊,所以搞了点制约措施。中央派了刺史下去盯着,相当于中央的眼线。这种制度在汉朝强盛的时候还行,可后来汉朝不行了,刺史跟太守穿一条裤子,瞒着朝廷,监察基本白搭。东汉后期,郡守还跟地方豪强勾结,形成一股股对抗中央的势力。
东汉末年能搞出群雄割据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后来皇帝换得太勤,为了稳住局势,汉朝给州刺史加了权力。虽然暂时稳住了,但刺史权力没人管,迅速膨胀,慢慢不干监察的活了,开始插手行政,最后成了地方行政大员,为以后割据一方又埋了一笔。
那郡守为啥能这么牛呢?首先,汉朝是打出来的朝代,民间风气也尚武,加上当时选官员靠察举制,太守们常做点侠义事,老百姓自然更信他们,而不是朝廷。
郡守权力无限扩张的根本原因,还是没人管住他们。缺乏官员制衡,郡守跟地方豪强抱团,把周围的人都换成自己人,这虽然暂时稳住了地方,但时间长了权力越来越大,野心也藏不住了,加上东汉朝廷自己都蔫了,那些想折腾的太守就有机会了。
汉朝用郡国并行制稳住了社会,然后慢慢削诸侯的权,改用郡守管地方。郡守手里攥着地方军政大权,能任免官员,管案子,收税,甚至带兵,实际上跟后来的唐朝节度使差不多,成了土皇帝。
更麻烦的是,朝廷对郡守没啥有效的监督,派去的刺史也跟他们同流合污,瞒着朝廷。后来汉廷自己不行了,地方刺史的权力也做大了,慢慢不干监察了,成了地方行政大员,接着就出现了割据一面的局面。
从管一方的地方官,到割据一方的诸侯,郡守这角色算是彻底变了样。这事儿吧,跟当时的社会风气,还有朝廷管不住他们,脱不了干系。汉朝搞郡县制,是削了诸侯的权,可没想到让郡守们崛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