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国历史上的华人皇帝-他的中文名字叫郑信 (泰国历史百科)
郑昭,1734年~1782年,,又名郑信,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,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,泰国名字叫达信,1888年,清光绪十四年,,清朝廷派往东南亚视察的查岛委员王荣和、余璀会将他们在暹罗,今泰国...
郑昭,1734年生,泰国阿瑜陀耶城人,华裔,后来建立了吞武里王朝,泰国名字叫达信,咱们更熟悉他另一个名字——郑信。对了,梁启超还夸他是“中国四大殖民伟人”之一呢,这个“昭”在暹语里就是王的意思。

1888年,清光绪十四年,有两个叫王荣和、余璀的官员被派到东南亚视察,他们回了趟暹罗(就是现在的泰国),给皇帝写了份汇报,里头提到一句:“查暹罗国王百年前系潮州郑氏,在位十数年。”说的就是这位郑王大帝,也就是郑信。
披耶达信
郑信的老家在广东澄海县华富里村,他爸郑达,又叫海丰,在老家是个穷农民,被乡绅看成浪子,混不下去,就跟着跑暹罗做生意的船南渡了。一开始在阿瑜陀耶城底层摸爬滚打,后来赌赢了钱,承包了京城赌场,才发达起来,改名郑镛,还得了国王赏的“坤拍”爵位。娶了个暹罗姑娘洛央,1734年生下郑信。没多久郑镛死了,郑信被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收为养子。华人里传说,昭披耶却克里路过郑信摇篮时,看见盘着条七彩大蟒蛇,觉得这孩子不一般,才收的养子——其实哪有这回事,当时昭披耶却克里没儿子,郑镛住他领地里,郑镛死后看他可爱,就认了养子。郑信被收养后,跟贵族子弟一样学泰文、中文、越文、梵文,十三岁当御前侍卫,二十岁去寺庙剃度,三年后还俗。没多久派到达府,很快封了“披耶”,成了达城军政长官,所以大家都叫他披耶达信。

驱逐侵略者
1765年底,缅甸那会儿挺厉害,分两路打暹罗,跟砍瓜切菜似的,很快就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边。暹王慌忙组织决战,结果被打败,缅军把京城围了。郑信听说率部队去救援,拼命打退了几次敌军,可大臣们却因为他擅自放大炮攻敌,一直说坏话,暹王也不信他。1767年1月,暹王集中兵力分六路突围,结果惨败。郑信殿后,被守城统帅关在城外,进退两难,只能拼命杀出重围,带着剩下的五百泰人和华人士兵往南方跑。路上两次打退追兵,在那空那育府菩三浩村,他用少胜多,干掉了两千多缅军,还缴获不少弹药。这会儿大家都被缅军压得喘不过气,郑信的胜利直接把暹罗人民的斗志点着了,披耶达信的名字传遍各地。沿途老百姓纷纷参军,地方官也带着部下来投奔,郑信的部队迅速壮大。二月到罗勇城时,已经有了一万多人,还有战象队,他宣布自立为王,准备以南方为基地,联合各地方势力抗缅。

罗勇城的统治者披耶罗勇表面上欢迎郑信,暗地里却想调兵吃掉他。郑信先下手为强,把他抓了,控制了罗勇城。东南边的尖竹汶府没遭战乱,人口密集,挺富庶,郑信想联合披耶尖竹汶,补充人力物力。他写了封信过去,对方没回话,只送来四车大米。郑信截获了缅军给披耶尖竹汶的劝降信,原封不动地送过去,自己屯兵在尖竹汶附近等对方表态。等的时候,听说阿瑜陀耶城4月7日被缅军攻陷,国王波隆摩罗三世饿死在逃亡路上。郑信不等了,先攻了尖竹汶附近的几个村寨,又拿下春武里城。披耶尖竹汶派了四个和尚来请郑信进城,其实是幌子,兵马半路埋伏着,想等郑信渡河时偷袭。幸好郑信的侦察兵探到了消息,他们改走小路,直接摸到尖竹汶城下。郑信说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官,得亲自出来迎接他这个一等官,三次拒绝进城邀请;披耶尖竹汶也不撤守城部队,眼看要打起来。郑信可能听过中国巨鹿之战的故事,学项羽,下令砸了所有行军锅,对士兵说:“今晚必须拿下尖竹汶,到城里吃饭,不然就饿死!”他骑着战象带头往城里冲,激战中座象受伤,象奴往后赶,郑信火了,举刀要杀他,象奴赶紧求饶,用匕首刺象背,象疼得狂奔,直接撞开了城门,郑军趁机冲进去,拿下了尖竹汶城。
拿下尖竹汶后,达叻城也投靠了郑信,暹罗东南沿海全归了他,抗缅有了根据地。1767年10月,郑信带着百艘战船北伐。这时候形势对他特有利:缅军在暹罗烧杀抢掠,老百姓恨透他们;郑信的军队得到各阶层支持;缅甸正跟中国打仗,主力调回国对付清军,只留了支部队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三株菩提树。所以郑信的军队一路顺风顺水。11月6日,攻下暹奸乃通镇守的吞武里城,直扑阿瑜陀耶城。留守缅军大将苏基慌了,派副将蒙耶去堵截,蒙耶被郑信的大军气势吓懵,没打就跑了。苏基自己上阵,也是螳臂当车,最后举旗投降。郑信光复阿瑜陀耶城,离城陷落才六个月。
郑信光复阿城后,收留安抚旧王朝皇亲贵族,找到先王遗体办了隆重火葬,旧官吏也尽量安置,还散财给老百姓吃饭。阿瑜陀耶城被缅军烧得只剩废墟,人也快被掳光,郑信决定把首都迁到吞武里城。12月28日,三十三岁的郑信被部下拥为暹罗国王,因建都吞武里,史称吞武里王朝,他也被叫作“拍昭恭吞武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