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(三国名将邓艾简介)
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,邓艾之死,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,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,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,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,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,...
三国名将邓艾的死,说到底就是个职场血泪教训:遇上猜忌心重的上级,光想着把事干漂亮,却不懂权力那套潜规则,最后准没好下场。

多年前我认识一朋友,国企部门经理,上面是总监,再往上就是副总、总经理。
某年总监病了,在副总支持下,公司项目由我朋友接手。结果那年项目成绩比往年好一大截,其实多半是行业风口,再加上点运气,他真没出多少力。可他年轻啊,觉得自己特牛,说话都带着股飘劲儿。
现实啪啪打脸。没多久总监回来了,对我朋友下死手,架空、边缘化,还扶植了个同事当经理。总监跟总经理关系铁,副总为了稳定装聋作哑,我那朋友最后成了炮灰,灰溜溜离职。
为啥立了功反而招祸?说白了,这就是“功高震主”的现实版。
有些体系里,比起集体得失,领导更在意自己权力稳不稳。按这逻辑,要是下属干出成绩,领导却没掺和进来,那指定得给这下属穿小鞋。成绩越大,下手越狠,整得越惨。
咱们常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:有人干出成绩,第一反应是“感谢XX领导指导”“多亏XX总支持”。其实那领导可能压根没沾边。这不是腹黑,是人性现实下的自我保护。
而灭蜀的头号功臣邓艾,为啥被弄死?就因为没懂这妥协。
公元263年8月,司马昭在洛阳犒赏三军,下令打蜀汉。将军邓敦随口提了句“时机未到”,就被司马昭砍了头示众。
司马昭为啥这么狠?其实他有他的“小算盘”:
首先,260年他手下贾充当众杀了皇帝曹髦,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,士大夫骂得凶,天下人也议论纷纷。为了平息舆论,司马昭推辞了“相国,封晋公,加九锡”的待遇;
其次,这几年姜维老北伐,虽然没打出啥名堂,但曹魏也得一次次出兵应付,司马昭特没面子,怕人说自己治国不行,甚至想过派人去刺杀姜维,像当年杀费祎那样。
从事中郎荀勖给他出了个主意:灭蜀。说白了,当时他还是曹魏臣子,想再进一步,名正言顺加九锡、封晋王,还有比灭敌国更有效的吗?
所以规则很明确:灭蜀这功劳,只能是司马昭的。只有干出曹魏历任皇帝做梦都想干的伟业,他才能把曹魏扫进历史角落。
凭曹魏的兵力国力,灭蜀本该稳稳当当。剧本该这么写:钟会、邓艾他们按司马昭的指示来,各司其职,完成任务。功劳是大家的,但归根结底是司马昭领导有方、决策正确。这样他权威再高,篡魏也顺理成章。
可邓艾偏不按这个剧本来。
开战后,姜维主力被打得节节败退,只能守剑阁。蜀汉朝廷黄皓乱政,姜维没支持,钟会赢只是时间问题。到了十月,司马昭已经成功封晋公、加九锡,就差最后一步了。
谁也没想到,11月邓艾带着偏师抄小道杀进蜀地腹地,杀了诸葛瞻,逼得刘禅投降。这下风头全让他抢了。
本来这事儿也不大,刘禅投降后,曹奂识相地让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,权力基本到手。要是前线将领有点眼力见,结局肯定皆大欢喜。
可邓艾接下来做的,让司马昭特别不爽。
进成都后,邓艾先整了个“依邓禹故事”,给刘禅封了行骠骑将军,太子、诸王也封了官,蜀汉那帮官员要么被收编到曹魏,要么成了他的部下。
接着他还给司马昭写信,说自己的规划:留四万兵在蜀地搞生产,不让刘禅去洛阳,封他个扶风王,好招降东吴...
司马昭的回应是:封邓艾太尉,加两万户食邑(钟会只封了一万户)。同时偷偷让卫瓘传话:“以后事必须先汇报,别自己瞎做主。”
这意思很明显:你邓艾的荣誉到顶了,再按你的想法来,还能给你啥更大的赏?
可惜邓艾被胜利冲昏了头,卫瓘的话他当耳旁风,还梗着脖子嚷:“《春秋》都说了,大夫出使国外,只要能安国家、利社稷,自己决定都行!”
下属仗着功劳不服管、挑战领导权威,司马昭杀心早起了,钟会告状只是借口。巧的是钟会后来想谋反,两个灭蜀功臣先后被搞臭,司马昭的伟光正形象又立住了。
这事儿说明啥?历史咋变,人性那点事儿没变,换个包装罢了。古今中外,邓艾这遭遇有啥稀奇的?听着不合理,可这就是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