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之后有过几次伐吴行动-都是什么结果 (三国时期曹丕死后谁继位)
曹丕,字子桓,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曹魏的开国皇帝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黄初元年,220年,,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并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,在执政...
曹丕,字子桓,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曹魏的开国皇帝。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。曹丕挺想完成曹操没完成的统一大业,他三次亲征东吴,却都被孙权轻松化解,确实差孙权太远了,真应了曹操那句话——生子当如孙仲谋!
第一次:公元222年三路伐吴
曹丕第一次打孙权,是在夷陵之战刚打完那会儿。孙权从219年拿下荆州那会儿起,就不跟蜀国一条心了,转头向曹操、曹丕低头称臣,结果夷陵之战把刘备揍跑后,孙权又不称臣了。孙权这种反复横跳的操作,曹丕气得够呛,直接下《伐吴诏》鼓励将士们说:“南征大军已经包围江陵,缴获不少船,砍头的抓俘虏的,投降的人路上都挤满了,牛和酒天天送来。”意思就是非打孙权不可。
222年10月,曹丕从许昌南征,各路兵马一起上,曹真、曹休他们打得挺猛,孙盛被打败,吕范被冲垮,诸葛瑾那边还被火烧了,眼瞅着江陵都快拿下了。孙权守在江边拒战,好几条战线要么溃败要么被打垮,只有朱桓在濡须那一路打跑了曹仁。曹丕眼看就要赢了,没想到赶上瘟疫,加上朱然死守江陵,孙权赶紧又派人送贡品求和,曹丕这才撤兵。
第二次:224年陈兵广陵
223年,刘备在白帝城挂了,刘禅接班,蜀汉大权全归了诸葛亮。诸葛亮派邓芝去东吴走了一趟,吴蜀又和好了,抱起团来对付曹魏。这又把曹丕惹毛了,他决定亲自去打孙权。
224年八月,曹丕操练水军,九月到了广陵。孙权当时在武昌,徐盛给他出主意,从石头城到江乘沿江建了一堆假城,一晚上就搞定了。正好赶上雨季江水猛涨,曹丕隔江一看,觉得东吴这帮人太能干了,现在不是下手的时候,魏军也跟着发怵,于是就退兵了。
第三次:公元225年曹丕最后的挣扎
225年八月,曹丕又带着水军出来,十月到广陵老城阅兵,带了十多万兵,旌旗排了几百里长,跟建业(现在南京)隔着长江大眼瞪小眼。但孙权防守得死死的,加上冬天太冷,江面都结冰了,船开不进去,曹丕想赢孙权基本没戏了。他叹了口气,下令撤军。孙韶派部将高寿带五百个不要命的,抄小路晚上偷袭曹丕,曹丕吓得够呛,高寿抢了他的副车和仪仗伞就跑了。
曹丕三次伐吴为啥没赢?
首先,长江这道天堑真是曹丕的噩梦,两次他都只能站在江边干瞪眼。这跟曹操多次南征一个道理,没厉害的水军、好使的战船,根本过不了长江。后来晋朝灭吴,益州刺史王濬在上游造船都造了好几年,曹丕想一口吃掉东吴,太不现实了。
其次,时机不对。曹丕刚当上皇帝那会儿,问过贾诩:“我想统一天下,是先打吴还是先打蜀?”贾诩回他:“先歇会儿,用仁德收服人心得了。”曹丕肯定不听,不光贾诩,辛毗、鲍勋、蒋济他们都反对曹丕打孙权,因为都知道打不赢,除了折腾老百姓没任何好处。
夷陵之战时,刘晔本来建议曹丕趁机跟刘备一起灭了东吴,可惜曹丕光顾着孙权称臣纳贡,错过了最好的机会。后来吴蜀又联手,东吴又有长江挡着,曹丕不分青红皂白非要打,能有好结果?
曹丕还是太嫩了,不仅比不上曹操,连孙权都比不上。孙权从200年孙策死后就开始掌权,到夷陵之战那会儿,已经在三国混了二十多年。曹丕刚篡汉自立,在孙权面前就是个新手,孙权轻轻松松就化解了他三次大规模进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