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和诸葛亮为何联手也没能统一三国呢 (刘备和诸葛亮相差多少岁)
三国时期,英雄辈出,其中刘备大家都很熟悉,他本是皇族的后裔,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,刘备的父亲死的早,所以他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,整日靠母亲织的草鞋拿到街上贩卖为生,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,却闯出了...
三国时期,英雄辈出,其中刘备大家都很熟悉,他本是皇族的后裔,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。刘备他爹死得早,从小就跟老妈相依为命,天天靠卖老妈织的草鞋过日子。可就是这么个普通人,硬是闯出了一片天。我们都知道,刘备算是个贤明的主公,诸葛亮更是个顶忠诚的军师,俩人君臣关系那叫一个和谐,可为啥联手了还是没能一统天下呢?

先说啊,刘备和诸葛亮的能力是真没得挑。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开始,就慢慢拉人组自己的“小团队”,后来不断有人加入,基本把一辈子都扑在统一大业上了。跟着他混的人,没一个是被逼的,都心甘情愿卖力,不像现在咱们这些打工人,996上班,到点就打卡走人,真心热爱工作的没几个。这也说明刘备当领导的魅力,能让手下死心塌地地跟着干。再看看诸葛亮,作为刘备的“大脑袋”,那脑子是真灵光,关键时刻总能出主意帮刘备脱险、打胜仗。可以说蜀国能站稳脚跟,全靠刘备当领导靠谱、诸葛亮当军师聪明,这俩人的能力绝对杠杠的。
但为啥最后没成大事呢?问题还是出在俩人自己身上。刘备这么贤明,诸葛亮这么有才,看着好像注定能成大业,结果偏偏没成。刘备临死前让刘禅接班,这事儿现在看就是个巨大失误。事实证明刘禅压根没继承到他老爹的领导力,反而还拖了诸葛亮的后腿。说白了,诸葛亮就是在不停地给刘备“擦屁股”,北伐打了好几次,一次没成,最后“鞠躬尽瘁”,活活累死了。俗话不是说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嘛,诸葛亮再厉害,也是个普通人,面对那么多强敌,肯定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。丢了荆州之后,蜀国其实就开始走下坡路了,能打的将领一个个倒下,可用的人越来越少,还怎么统一天下?
再一个,刘备这人“仁义”过头了也是个毛病。他手下名将不少,但经常因为仁义用错人。比如刘表病重想把荆州给他,刘备死活不收,说什么也不能要。这事儿直接给后来孙权要荆州埋了雷。还有关羽被杀后,刘备一直记着这仇,非要讨伐东吴,诸葛亮怎么劝都不听,结果孙权早有防备,把他打得落花流水。刘备人确实好,没得说,但有时候也太“端着”了,要是能果断点,多听听诸葛亮的建议,打江山可能真容易不少。
最后还得说说运气和客观原因。刘备的两个兄弟,关羽、张飞先后战死,这俩可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啊!他们一死,军营里肯定人心惶惶,甚至有人开始琢磨“跳槽”了。还有句老话叫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,连廖化这种都得当先锋,蜀国没人可用的窘境,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。刘备和诸葛亮虽然厉害,但俩人寿命都不长,刘备建国才三年就没了,诸葛亮才活了53岁。俩人一走,加上蜀国后继无人,统一大业自然就黄了。
少不看三国,老不看水浒,这话真不是没道理。可能等你真老了,才能明白刘备和诸葛亮有多不容易,才能看懂他们为啥联手还是没能统一。虽然挺可惜的,但想想不光刘备没统一,曹操、孙权也没成,最后真正统一三国的却是司马炎。这三国啊,真是够讽刺的,蜀汉、曹魏、东吴斗了大半辈子,最后便宜了司马家。就像那句老话,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”对此,各位观众老爷是怎么看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