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-唐代画家阎立本 (历代国画代表作品)
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,主要指的是画在绢、宣纸、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,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,是用毛笔蘸水、墨、彩作画于绢或纸上,工具和材料有毛笔、墨、国画颜料、宣纸、绢等,题材可分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等...
国画这词儿,其实从汉代就有了,主要就是在绢、宣纸、帛上画好再装裱的卷轴画。咱中国传统绘画嘛,就是用毛笔蘸水、墨、彩在纸或绢上画。工具无非就是毛笔、墨、国画颜料、宣纸、绢这些,题材分人物、山水、花鸟,技法有具象也有写意。今天聊聊历代国画里的大牛,先说说唐代那位阎立本。
阎立本,601年出生在雍州万年(现在西安临潼),唐代超厉害的画家。家里是贵族,老爹阎毗是隋代画家,哥哥阎立德也是搞这个的。太宗时候当过刑部侍郎,后来接哥哥的班做了工部尚书,总章元年还成了右丞相。这人画得好,尤其擅长画得像,啥题材都敢画,现在能看到的代表作有《历代帝王图》《步辇图》。

他出生那年是隋文帝仁寿元年(601年),家里背景硬得很——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,老妈是清都公主,老爸隋朝殿内少监阎毗,妥妥的皇亲国戚加官二代。
唐高祖武德那会儿,阎立本就在秦王李世民府里当库直。库直是啥?就是贴身伺候帝王的亲信,得是名门贵胄子弟,还得有真本事才行。到了贞观年间(627-649年),他一路升官,主爵郎中、刑部侍郎、将作少监都干过。
贞观十年(636年),唐太宗为了纪念打江山的功劳,让阎立本画他当年打仗骑的六匹战马,然后刻石头立到昭陵,这就是后来有名的“昭陵六骏”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太宗又给开国功臣们搞了个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画像,亲自写赞词,让阎立本来画人像,褚遂良写字,这活儿就交给他了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闰十月,松赞干布派人来求娶文成公主,太宗就让阎立本画了《步辇图》,画的就是禄东赞来长安见太宗,替松赞干布求亲的场景,这幅画现在可是宝贝。
长安城南终南山里有个翠微寺,原本是唐武德八年(625年)建的大和宫,贞观十年废了。到了贞观二十年(646年),太宗嫌宫里太热,就让阎立本(这时候他是将作大匠)把翠微寺重新修了,改成翠微宫。
高宗永徽年间(649-655年),阎立本当河南道黜陟使,考核官吏的时候,在汴州遇到了他一直想找的治世能人。他对这人说了段挺有意思的话:“我是个画家,心里有想画的人,也有不想画的。想画的人里,第一眼就让我想下笔的,少之又少,你就是那少数中的少数,非画不可的人。”
这位“非画不可”的人,就是狄仁杰。那时候狄仁杰还是个小参军,官不大,但阎立本看他眼神,一点不怯,特别冷静,就为他的胆量折服。事后他对身边的人说:“被我盯着看还能面不改色的人,这辈子头回见。”后来狄仁杰被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,这下总算能施展抱负,成了后来的名臣。
永徽三年(652年),玄奘法师在大慈恩寺译经,为了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佛像,高宗出钱修了大雁塔。太宗就让阎立本画大慈恩寺的图样和佛像,刻在雁塔底层的门楣下。
显庆元年(656年),他哥阎立德去世了,阎立本接任将作大匠,同年又升了工部尚书。显庆年间(656-661年),他的画技也越来越牛。之前有个叫张僧繇的梁朝画家画了《醉僧图》,画得太像了,道士们就拿这画笑话僧人。僧人们觉得受辱,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《醉道士图》,这两幅画就一起传下来了。
总章元年(668年),阎立本升了右相,封博陵县男。那时候姜恪因为战功当左相,当时就有句话:“左相宣威沙漠,右相驰誉丹青”,意思就是左相靠打仗出名,右相靠画画出名。咸亨元年(670年),他又迁中书令,咸亨四年十月(673年11月14日)去世了。
阎立本继承家学,又跟张僧繇、郑法士这些前辈学画,把魏晋南北朝那种“细密精致而臻丽”的风格,变成了唐代“焕烂而求备”的画风。道释、人物、山水他都会,最拿手的是历史人物画,能通过画把人物性格画出来,当时人说他“六法皆备”。他的画线条刚劲,神态活灵活现,色彩古雅沉稳,比顾恺之的笔触还细致,人物表情刻画得特别好,当时的人都推崇他的作品,列为“神品”。他还给太宗画过《秦府十八学士》《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》,那时候就很有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