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形同虚设-有何作用-成了科举的附庸-国子监逐步衰败 (形同虚设有那几个生肖)

学而优则仕,的古代中国社会,意味着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便是从仕,在此情况下,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,有私学和官学之分,而国子监则是全国士子都向往的最高学府,它的主要职责主要有两个,一是代表朝...

admin

古代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,大概就是“学而优则仕”了吧?毕竟考上了就能当官,这事儿搁谁不心动?所以那时候专门教书的学校就多了,有私学也有官学。而国子监,那绝对是全国读书人心里的“白月光”,最高学府没跑了。它主要干两件事:一是帮朝廷管着中央官学,二是给朝廷培养当官的后备军,顺便当个出主意的智囊团。

清代对国子监这事儿抓得特别紧,底下设了好几个部门干活,什么绳愆厅、典籍厅、典簿厅之类的,都在祭酒手底下忙活。祭酒相当于国子监的一把手,主要就是当礼部和国子监之间的传话筒,帮礼部管着这里,日常大小事务都归他管。还得配合皇帝来讲学,主持庙里的祭祀活动,监生月考的卷子也是他出。

形同虚设-有何作用-成了科举的附庸-国子监逐步衰败 (形同虚设有那几个生肖)(图1)

当然啦,这些活儿可不是祭酒一个人扛得动的,清代还设了一满一汉两个司业帮他搭把手。绳愆厅听着就挺严肃,专门管老师和学生的纪律——老师要是不好好教书,学生不守规矩,或者功课不行、吃饭的地儿不干净,他们都能揪出来处罚。负责人是监丞,也是一满一汉俩人。典籍厅嘛,顾名思义,就跟现在的图书馆差不多,存书的。典簿厅则像现在的财务处兼后勤处,管各种票据文件。当然还得有博士负责具体上课。这么一看,清代国子监这机构还挺完善,各个部门互相搭把手,一块儿培养学生,让他们能成为给朝廷卖力的人才。

形同虚设-有何作用-成了科举的附庸-国子监逐步衰败 (形同虚设有那几个生肖)(图2)

有清一代,当过祭酒、司业的也不乏名人,比如刘墉、纪昀、王懿荣、吴伟业、王士祯这些人,那都是当时德行和学问都顶尖的大儒,基本都出身进士兼翰林。不过国子监后来慢慢不行了,成了科举的陪衬,跟个摆设似的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设了学部,国子监就这么没了。但不管怎么说,它确实给封建王朝培养过不少能用的人,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贡献不小,在教育史上也算是有排面的存在。


上一篇: 但是不没有人才代表-他虽然生活在科举制度毒害的年代 (但是不没有人的英文) 下一篇:古代科举反作弊手段众多-果然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所不及的 (科举反作弊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