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到底是是杨宗保的儿子还是杨延昭的儿子-的故事中-杨家将演义-杨文广在 (到底是是杨宗纬还是谁)

杨文广在,杨家将演义,的故事中,应该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,而在正史,宋史,的记载中,杨文广却是杨延昭,即杨六郎,的第三个儿子,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,授予官职为殿直,即有名而不任事的官职,后来与安抚...

admin
到底是是杨宗保的儿子还是杨延昭的儿子-的故事中-杨家将演义-杨文广在 (到底是是杨宗纬还是谁)(图1)

杨文广这人在《杨家将演义》里,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;可翻翻正史《宋史》,他却成了杨延昭(也就是杨六郎)的三儿子。他早年跟着张海讨贼立了功,被授了个殿直的官职——说白了就是挂个名儿不干啥实事。后来碰上陕西的范仲淹,范老头儿跟他聊几句,发现这小子挺有本事,就把带在身边了。狄青南征广西的时候,杨文广也跟着去了,但那时候他还是个无名小卒。

到了平治二年(1065年),朝廷挑宿卫将领。宋英宗觉得他是名将之后,还有功劳,直接提拔成成州团练使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,没多久又升了兴州防御使、秦凤路副总管。这会儿他就跟着打西夏了。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派他去筚篥筑城,卡住要道防着西夏。杨文广先放出风声说要去喷珠筑城,转头就带着人火速赶往筚篥,天黑时候到了,连夜抢修城寨,搭好防御工事。第二天一早,西夏骑兵杀到,一看宋军已经占了地利、准备充分,只能灰溜溜撤了。杨文广趁机派兵追击,砍了不少敌人脑袋。宋英宗下诏夸他,赏了不少东西,还让他当泾州镇戎军知州、定州路副总管,后来又升了步军都虞侯。

后来辽国和宋朝在代州边界上扯皮,杨文广给朝廷上了个阵图,还写了怎么拿下幽燕的策略。结果还没等回信呢,他就死在任上了。北宋朝廷追赠他个同州观察使。

作为杨家将第三代,杨文广的功绩确实比不上他爹杨六郎、爷爷杨业,因为这时候北宋已经跟辽国议和了,对西夏也是打打停停,多数时候就是防守着。但他继承了杨家几代人忠心报国的老传统,没忘了收复幽燕、平定北边的理想,还在为这事儿折腾。可宋朝那时候毛病不少,加上朝廷总爱讲“以文治国”,不太愿意提打仗的事,杨文广这理想,说实话挺难实现的。

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人物,其实就杨业、杨延昭、杨文广这三代。他们家三代血战报国的事儿,后人传得可广了,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,北宋时候就已经天下闻名了。欧阳修在《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》里写:“父子皆为名将,其智勇号称无敌,至今天下之士,至于里儿野竖,皆能道之”——这里的“父子”就是杨业和他儿子杨延昭。这位供备库副使杨琪,他爷爷是杨崇勋,杨业是他伯祖。

为啥杨家将故事能这么火?可能是因为北宋对外老打不过仗,老百姓心里盼着圣君贤相、忠臣良将,想让大宋恢复汉唐那会儿的威风。结果宋朝军力一直弱,最后亡在外敌手里,老百姓就更怀念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了。这也是杨家将故事能传开的重要原因。故事传着传着,民间就添了不少神奇人物和情节。

南宋遗民写的《烬余录》里,把另一个杨家远亲杨嗣的功劳安到了杨延昭头上;杨文广的事迹呢,又编出来个杨宗保。元朝的杂剧里,杨家将的戏可多了,像《昊天塔孟良盗骨》什么的。到了明朝,有人写了《杨家将演义》,还有《北宋志传》,戏曲里的杨家将剧目更火了——明朝中后期也老被外敌打,朝廷又弱,杨家将故事这时候传得更深、更广了。整个传播过程里,官方想宣传杨家将,强调忠孝;老百姓爱听传奇,自己瞎编乱改,其实心里头藏着点自己的愿望和理想。

其实历史上的杨家将,压根儿没有杨宗保和穆桂英,但佘太君是真的。佘太君本姓折掘(沙陀族),后来有人把“折”读成“佘”,就成了佘氏。佘家和杨家都是山西的豪强,一起打契丹,保一方平安,后来都归顺了后汉。佘太君的弟弟叫佘御卿(958~995年),当过府州刺史。后汉乾祐二年(949年),佘赛花(佘太君本名)和杨继业结婚了。

我觉得杨家将故事里编出杨宗保,除了前面说的原因,可能也是杨延昭和杨文广父子俩隔的时间太长了,让人忍不住瞎想。比如杨延昭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死的,57岁;杨文广被提拔成成州团练使那会儿,大概是平治中后期(1065-1067年),中间隔了五十多年,还没算他提拔前的时间。按宋朝人平均寿命算,正好少了一代人。这不就给说书人留了大把编英雄故事的空间嘛。

反正《杨家将演义》里那些世代忠义、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,大家伙儿更爱信。因为故事里透着一股子爱国劲儿,听着就提气。


上一篇: 是糊涂了吗-唐文宗为萨满要杀宋申锡 (是不是糊涂了) 下一篇:他和北宋的杨家将有何关系-历史上对于杨再兴事迹的介绍很少 (他和北宋的杨广的关系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