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广和卫青都为西汉立下战功-为何两人的命运天差地别 (李广和卫青都有谁)
李广,西汉时期名将、民族英雄,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,卫青,字仲卿,西汉时期将领、外戚,杰出的军事家,民族英雄,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李广和卫青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大...
李广,西汉名将,李信的后人;卫青,字仲卿,也是西汉的狠角色,军事家,民族英雄。这俩人都是汉武帝时期扛把子,打匈奴那是一把好手。
可这俩人的命运,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李广呢,一辈子运气都不咋地,打仗是真厉害,可就是封不上侯,还两次差点被砍头,最后自己抹了脖子。
卫青就不一样了,跟匈奴打了无数场,就没输过,每次都赢,还越打官越大,最后当了“二把手”,风光得很。
话说回来,李广的能力和人品,真不比卫青差,可为啥就总这么背呢?
李广早年被匈奴逮过一次,这事让汉武帝觉得他是个“倒霉蛋”
卫青是常胜将军,跟匈奴交手无数次,回回赢。就算别人要么被俘,要么打败仗,啥也捞不着,他每次都能大获全胜,升官发财,这历史上都少见。
李广就不一样了,有一次吃了大败仗,还被匈奴俘虏了。匈奴人用个大网兜把他兜住,挂在两匹马中间拖着跑,他假装晕过去,瞅准机会猛地跳起来,抢了一匹马就跑回去了。

李广被匈奴人叫“飞将军”
按军令,被俘该死,汉武帝虽然没杀他,但把他废为平民了。就因为这次被俘,汉武帝心里觉得他“数奇”——说白了就是运气差、背,觉得他扛不起大旗。这等于给皇帝心里判了“政治死刑”,李广这辈子基本就别想被重用了。事实也这样,他到死都没封侯,在那个靠军功吃饭的年代,真是少见。
一言不合就甩脸子,这种下属谁喜欢?
导致李广自杀的那场仗特别关键,汉军打探到匈奴单于就在附近,这一仗要是抓到他,功劳就大了。
李广和卫青都挺重视,尤其是李广,觉得这机会能让他“翻盘”,说不定能封侯。
他主动找卫青请战,想当先锋打头阵。结果卫青没答应,把这活儿给了他的小兄弟公孙敖——公孙敖上次也打了败仗,卫青想让他立功赎罪。

李广因为迷路耽误了军时
卫青不仅不让李广当先锋,还派他带队走泥泞难走的东路。李广当场就炸了,跟卫青吵得脸红脖子粗,气哼哼地一甩袖子走了。
后来仗打完了,李广因为迷路加路难走,耽误了集合时间,按军令又该死。李广这人要强,不愿意受审,干脆拔剑自刎了。
要说压垮李广的,不止一件事,大概有这么几条:
其一,汉武帝给卫青传过话,说李广老了运气差,别让他碰单于,怕抓不到人,这意思不就是让他靠边站?说不定卫青和汉武帝姐弟俩私下早商量好了要“处理”他。
其二,卫青可能是想照顾自己人。公孙敖上次也打了败仗,跟李广一样戴罪立功,卫青把机会给他,说白了就是给亲信刷战绩,这也让他军里威望高。
其三,卫青估计也记恨李广不给他面子。李广平时脾气就冲,估计没少让卫青下不来台,卫青正好借机收拾他。
说到这儿,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,替李广觉得委屈。但反过来想,李广自己也有问题。咱们看看卫青咋跟上级处事的。
卫青能爬这么高,关键是他懂得分寸,不抢皇帝的风头
李广死后,卫青带着公孙敖这些人继续打胜仗,汉武帝封他为大将军、万户侯,成了实打实的“二把手”。
卫青手握大权,但脑子清醒,时刻记得自己是臣子,涉及生死的大事绝不越权。
有次打匈奴,部将苏建临阵脱逃,扔了自己的队伍。按军纪,苏建该砍头。卫青完全有权力杀他,但副将建议杀的时候,卫青说:“我能杀他,但我是皇帝信任的人,不能在境外擅自杀大将,得让皇上定夺,这样才显得我不专权。”

卫青对皇帝那是真忠心,从来不自己乱来
于是他把苏建押回京城,让汉武帝亲自处理。
这么一看,卫青和李广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,高下立判。卫青这样做,汉武帝能不喜欢?能不放心?
说到底,当谁的上司都不喜欢下属越界、不给面子。卫青和李广正好是两个极端,结局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