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宣帝刘询为何名气不大-原因是什么 (汉宣帝刘询为什么要杀霍光)
汉宣帝刘询,西汉第十位皇帝,前74年~前48年1月10日在位,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,汉宣帝刘询治下的西汉,可以称得上是西汉最辉煌的时期,刘询的文治武功,显然也是比汉武帝更高的,为...
汉宣帝刘询,西汉第十位皇帝,前74年到前48年1月10日在位。
汉宣帝刘询在位那会儿的西汉,可以说是整个西汉最牛的时期之一。要说文治武功,他其实比汉武帝还厉害点。为啥这么说呢?
先说说匈奴这事儿。汉宣帝时期对匈奴还是压倒性的优势,他也打了几次匈奴。但他这人吧,特别理性,有分寸,不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,所以老百姓没遭太多罪。
再来说说农业生产。汉宣帝特别重视这个,继承了“文景之治”那套,继续休养生息。汉武帝时期光顾着打仗,国民经济都快崩了,到他这儿慢慢缓过来了,老百姓明显比汉武帝那时候富裕、安定多了。
还有吏治这块儿。汉武帝也打了不少官员,但很多时候是凭他个人喜好,尤其是“巫蛊之祸”这种事,搞得官员人人自危,官场氛围特别怪。汉宣帝就理性多了,情绪控制得好,就算对太子不满意,也没折腾着换太子。
最后是“汉家制度”。说白了就是“王霸政治”,一边讲仁义道德(王道),一边该强硬就强硬(霸道)。这其实是汉武帝开始搞的,但那时候刚萌芽,他也没掌握好分寸。汉宣帝明确提出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”,理解透了,所以做得最好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汉宣帝在历史上的名声,可比汉武帝差远了。汉武帝总被后世吹成“千古一帝”,可刘询明明成就比他还高,却没啥人提。为啥会这样呢?
第一个原因,汉宣帝的政策啊,其实大多是给汉武帝的“打补丁”。
汉宣帝确实做了不少事,但他自己原创的制度不多。前面说的那些,其实就能看出来,他基本是在修正汉武帝的政策。
汉武帝提了不少政策,但没把各种关系处理好,这些政策有用,但副作用也大。
比如“独尊儒术”。儒术那套德政王道,在周朝分封制时还行,但汉朝大一统了,就不太合适。所以汉武帝一边尊儒,一边又打压儒术,底下人都懵了,不知道他到底想干啥。汉宣帝搞出“王霸结合”的“汉家制度”,大臣们就明白了,“独尊儒术”也贯彻得好,没走极端。
再说说匈奴政策。汉宣帝没否定汉武帝打匈奴,但也不光打,是打抚结合,效果反而更好。
总之,汉宣帝基本就是在给汉武帝的政策“打补丁”。这补丁打得效果特别好,但因为没啥独创性,所以后世不太注意到。
第二个原因,汉宣帝时期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。
汉武帝时期那事儿可太多了,对后世影响太大了。
前面说的“独尊儒术”“打匈奴”,都是古代社会特别尖锐的问题,影响深远。
还有“巫蛊之祸”“子贵母死”这些大事,虽然不是好事,但“坏事传千里”,汉武帝靠着这些名声就打出去了。
汉宣帝时期吧,没啥大事,也没啥坏事,他善始善终,不像汉武帝晚年性情大变。可这样一来,反而在后世没留下啥深刻印象。
第三个原因,汉武帝就靠“死磕一件事”让人记住。
汉武帝基本一辈子都在和匈奴死磕,就干这一件事,其他都不管。他其实挺幸运的,“文景之治”攒下的家底够他消耗,他就把打匈奴这事干得彻底,名声自然就响了。
汉宣帝就不行了。他上台时,国家被汉武帝搞得千疮百孔,啥都得修,啥都得调。他必须啥都兼顾,要是只干一件事,西汉可能就没了。可他啥都干,结果反而在后世没留下深刻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