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封王都是以国名命名-清朝封王为何叫某亲王 (古代封王都是谁封的)
为什么明以前封王都以国名命名,而清朝封王却以X亲王命名?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,原因是清朝建国之初,跟其它朝代不一样,后金时代的清朝,还不是封建国家...
为什么明朝以前的王爷都叫“秦王”“晋王”这种国名,而清朝的王爷却叫“恭亲王”“睿亲王”?估计不少读者都好奇过这个问题。
其实原因挺直接的——清朝刚建国那会儿,跟之前朝代不太一样。后金时候的清朝,还谈不上是封建国家,更像个奴隶制国家。奴隶制国家看重的是人口,不是土地,所以分封是分封,但“建国”那套是没有的。这个老传统,让清朝后来封爵的时候,再也不用古代国名或地名当封号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

咱们先聊聊清朝以前的亲王哈。那时候亲王的封号基本都带“郡国”地名,而且分等级。顶级的用春秋大国名,像秦王、晋王、齐王、楚王;次一点用春秋小国,比如宋王、鲁王;再差点连小国都算不上,只是后来的州名,像湘王、桂王。这是在模仿古代分封建国,亲王的名号全靠地名显示地位。比如朱元璋的儿子,秦王朱樉就比鲁王朱檀地位高,到了南明,当永历皇帝的桂王朱由榔,等级更低,因为他封号只是个州名。

其实吧,后来所谓的“分封建国”早就名存实亡了,不光清朝,唐宋时候的亲王也都是只有封号,没实权。比如唐高宗本来封晋王,压根儿没去今天的山西当过王爷,一直留在京城混日子;宋太宗也当过晋王,实际上也没去过山西,一直在京城当开封府尹。虽然这样,但唐宋的亲王和封号对应的地方,还是有形式上的联系。比如宋光宗被封为恭王(注意,这个“恭”是地名恭州,跟清朝恭亲王不是一回事儿),每年恭州地方官在他生日时都得派人送礼。后来宋光宗当了皇帝,高兴坏了,直接把恭州升成“府”,还赐了个喜庆名字——“重庆”,这就是现在重庆市名的由来。

明朝倒是让亲王去封地了,比如朱棣当燕王时,真在北平待过。但他造反成功当上皇帝后,怕其他亲王学他,基本收回了封地权力。亲王们虽然住在封地,但不管事,用明朝官话说,就是“列爵而不临民,食禄而不治事”。
清朝的封爵制度其实跟唐宋差不多,就是没用地名式的王爵,像秦王、晋王这种,改用“恭亲王”“睿亲王”“豫亲王”“怡亲王”这类好听的名字。为啥呢?因为清朝建国时还在关外,后金那会儿体制不是“封建国家”,是“奴隶制国家”,看重人口不看重土地,分封不是给地,是给人。所以清朝封爵直接变了样,按清人说法,叫“诸王不锡土,而其封号但予嘉名,不加郡国”。它压根儿没分封建国的传统,再用古代国名当封号就没意义了,连宋光宗跟重庆那种象征性的联系都没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