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何明朝的贪官反而更多呢-明朝严打贪腐 (明朝官员为什么穷)

崇祯元年,朱由检坐上了大明王朝的头把交椅,即便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,小伙子仍是一门心思为大明续命,朱由检经常召见群臣经邦论国,发出了,文官不爱钱,的号召,文官不爱钱,武官不惜死,,这一口号在宋朝最...

admin
崇祯元年,朱由检成了大明王朝的老大。才十七八岁的小年轻,一门心思想给大明续命。他老召见群臣商量国家大事,还喊出了“文官不爱钱,武官不惜死”的口号。 户科给事中韩一良,本来是个没啥存在感的小角色,对这号召有自己的想法,就上书问朱由检:“现在哪儿不用钱?哪个官员不爱钱?靠钱弄来的官位,不得花钱还回去吗?人们常说,县令是行贿的头儿,给事中是收钱的大王。现在怪郡守县令不廉洁,他们咋能廉洁?就那么点死工资,上司要打点,客人要招待,晋级考核、朝觐的费用,动不动就得几千两银子。银子不会从天降,不会从地冒出来,让他们廉洁,可能吗?” 韩一良的户科给事中,在明朝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,但位置挺关键,差不多像是总裁办里专门盯着领导的小秘书,消息灵得很。他接着还说:“我这两个月,辞却了别人送我的书帕五百两银子,我交往少尚且如此,其余的可以推想了。伏请陛下严加惩处,逮捕处治那些做得过分的家伙。” 五百两银子啥概念?按当时粮食的购买力,差不多值现在二十万。明朝县令的月工资才一千多块,可见送银子的人真有钱。崇祯看完韩一良的奏疏高兴坏了,立马召见群臣,让他当众念。念完,崇祯拿着奏疏给阁臣们看,还说:“一良这人忠诚,能当佥都御史。” 韩一良可谓一步登天。吏部尚书王永光坐不住了,求崇祯下令,让韩一良说出具体是谁送的银子,谁过分。可韩一良支支吾吾,不愿意说。崇祯让他密奏,等了五天,他还是没指认,只举了两件旧事,还顺便吐槽了王永光几句。崇祯又把韩一良、王永光和一帮廷臣叫来,年轻的皇帝拿着奏疏来回念,声音还挺大。念到“此金非从天降,非从地出”,还叹了口气。 崇祯又追问:“五百两银子谁送的?”韩一良还是东拉西扯,最后居然说“听说有人要送”,把崇祯惹火了,拉个脸对大学士刘鸿训说:“都御史这官位能随便给吗?”韩一良因为奏疏前后矛盾,被崇祯撤了职,到手的飞黄腾达机会就这么没了。可他宁愿被撤职、断送前程,甚至冒着被治罪的风险,就是不肯说谁送的银子,这里面肯定有猫腻。 难道就因为怕得罪人?给事中和都御史都是明朝管纪检的官,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,也是他捞声望的机会。怕得罪人?这理由说不过去。其实韩一良的奏疏里有个矛盾,通篇都在说爱钱有理,说明朝官员不可能不爱钱,也不得不贪。他说得对,明朝官员的死工资,确实不够花。 可他开的对策却是严惩搞外快的人,这药不对症。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,历史上算最低的了。巡抚一年名义工资不到600石大米,折现在一万多;知州一年不到200石,月薪四千不到;县令名义工资90石,月薪不到两千。 可这只是“名义工资”,他们实际领到的没这么多。当时发的是实物工资,有大米、布匹、胡椒、苏木,也有银子和钞票。不管领啥,都得折成大米,这折算率里就有猫腻。成化十六年,户部硬把市价三四钱银子的一匹粗布,折成三十石大米。三十石大米值多少钱?至少二十两银子。 按这折算率,县令一年领三匹粗布,市场上只能换一两银子,买不了两石大米。所以说,明朝中枢克扣工资,几十倍、上百倍地克扣。县令每月实际工资也就一千多块,一家五六口人,多的十来口,全指着这点死工资过活,紧巴巴的。 而且,成化十五年之前,明朝官员退休没工资。比如户部尚书杨鼎退休,是特批每月给二石米,算是开先例,其他人可想而知。所以韩一良这佥都御史的位子都没坐热,宁愿被撤职也不说真相,后来明朝搞出“养廉银”那套,当然也只是割肉喂老虎,一厢情愿。
为何明朝的贪官反而更多呢-明朝严打贪腐 (明朝官员为什么穷)(图1)

如按照这这种折算率,完全以布匹当工资,县令每年只能领三匹粗布,在市场上只能换一两银子,买不下两石大米。所以说,明朝中枢几十倍、上百倍地克扣明朝官吏的工资。明朝的县令每个月实际领到的薪俸,其实际价值不过一千多元,而每家的人口至少有五六个,多的十来个,平均起来一家六七口人,全指望紧巴巴的薪俸。

此外,在成化十五年之前,明朝官员退休后没有薪俸。如户部尚书杨鼎退休,是特地加恩每个月仍给米二石,也算是退休给米的先例,其他人可想而知。所以,这也是韩一良这位御史之位都没焐热的佥都御史,宁愿被革职也不愿意说出真相,以至于清朝则开发出“养廉银”的路数,当然也只是割肉饲虎的一厢情愿。


上一篇: 为何没能起作用呢-明朝的言官体系有哪些利弊 (为何没有作文) 下一篇:历史上明朝的内阁首辅分别都是哪些人?都有何贡献 (明朝有谁?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