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没能起作用呢-明朝的言官体系有哪些利弊 (为何没有作文)
在明朝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这部分人虽然地位很低,权利却极大,他们就是言官,明朝言官制度到底是怎样的?有哪些利弊呢?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,言官制度早在明朝初期就存在了,主要包括,御史大...
明朝有个挺有意思的群体,官儿不大,权力却大得很,他们就是言官。明朝这言官制度到底咋回事?有啥好处又有啥坑?咱接着往下唠。
言官制度在明朝刚建立那会儿就有了,主要就是御史大夫、御史中丞、殿中侍御史、侍御史这几个官。对了,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,叫给事中——六部里各挑两个人当给事中,这官儿才正七品,小得很。但为啥他们权力大呢?皇帝就是想让他们盯着大臣们干活儿,别因为官小就不敢说话。
明朝搞言官那会儿,宦官制度也开始慢慢搭起来了。不过一开始宦官没啥实权,基本就是给皇室当差跑腿的。那会儿言官可压着宦官一头,但到了明英宗这儿,情况反过来了。英宗小时候,朝政都是三杨和太后说了算,所以他特信身边的太监王振。后来太后和三杨都去世了,英宗自己掌权,王振的权力也跟着蹭蹭往上涨。
王振掌了权,就开始收拾言官。言官官儿小,内部立马分了两拨:一拨为了前途,干脆投靠了王振。有个叫陈智的右都御史,就找茬说其他言官没尽责,该罚。结果英宗下令,所有给事中每人打二十大板。这下可好,言官们怕挨揍,再不敢随便吭声了,原来的作用也没了。
这事儿一发不可收拾,越来越多的言官倒向王振他们,成了王振干政的帮凶。他们满世界找大臣的错儿,但凡跟王振不对付的,都被他们弹劾,到最后朝堂上,压根没人敢提王振了。
宦官天天在皇帝身边转悠,皇帝自然更信他们。而且言官们老因为意见不合吵来吵去,碰上明君还好,要是遇上个懒皇帝,言官就容易让皇帝烦。皇帝要是不上朝,奏折都让宦官代看,这时候言官基本就没用了。等宦官专权了,这些言官不仅压不住宦官,反而成了他们控制朝政的爪子——明朝这言官制度,败就败在这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