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长乐宫高帝拒医-西汉演义-古典文学名著-第九十九回 (长乐宫主殿)

西汉演义,与,东汉演义,原名,剑啸阁批评东西汉通俗演义,为明代钟山居士甄伟所著小说,小说主要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项羽、刘邦反秦暴政及灭秦后楚汉相争的故事,描绘了项羽、刘邦、张良、韩信等一大批历史人物...

admin

这人是谁?正是项伯的儿子项东。项东跪下说:“陛下以前在霸上屯兵,跟楚军对峙,楚王想来劫营,我爹念着跟张老的交情,忘了咱们同姓,冒着箭石头直接冲到汉营给您报信,还跟您结了盟。后来回楚国,又替您解释,霸王这才没出兵。鸿门宴上,我爹还让项庄舞剑,拼命护着您,您才没事。成皋那回,霸王要把太公放到砧板上,又是我爹用话拦着,太公才保住一条命。我爹的功劳,真不比纪信、夏侯婴差。”汉帝一听,愣了半晌,叹口气说:“我早想跟以前那样重结旧好,让两姓再成亲戚,可一直忙着打仗,没空。听你这么一说,我倒觉得对不住你。”当天就让人把少华公主嫁给项东,叫叔孙通筹备婚礼,挑个好日子成亲,两家永远结盟。项东就这样娶了公主,住进了隆庆府,被封为昭信侯。这事先不提。

再说汉帝征英布的时候,中了流箭,旧病复发,又老往戚姬那儿跑,结果病得更重了。吕后跟宫嫔们商量:“皇帝现在病得厉害,又一直待在西宫,万一出点事,后事怎么办?”宫嫔说:“该把绛侯、灌将军他们叫上,陪着太子去西宫,劝皇帝回长乐宫养病,这才是正理。要是娘娘您直接劝,皇帝怕是听不进去。”吕后说:“你们说得对。”马上叫来审食其、吕泽,传话让绛、灌这些大臣陪着太子去西宫。大臣们都说“娘娘说得对”,大家一起到了西宫,在福顺门外等了好久,才让宫嫔进去禀报。宫嫔告诉汉帝,汉帝说:“这肯定是吕后看我病了,让太子带着大臣们来,想让我回宫。”戚姬一听就哭了:“陛下要是回宫,扔我一个人在这儿,迟早被吕后害死,我再也见不到您了!”说完眼泪哗哗地流,趴在床边不起来。汉帝说:“等大臣们进来,我自有话讲。”就让太子和大臣们进来。

长乐宫高帝拒医-西汉演义-古典文学名著-第九十九回 (长乐宫主殿)(图1)

太子和大臣们进去,看见汉帝脸色发黄,身体沉重,跪在床边哭着说:“陛下年纪大了,又有病,一直待在这儿,虽然天天挺乐呵,但不是养病的地方。我们想着接您回正宫静养,才能保住身体,这是我们的孝心,也是我们的心愿啊。”汉帝说:“我这病,是常年打仗留下的,心里憋屈才病成这样的。现在住这儿,心里舒坦,或许能养好,怎么能挪地方?万一更严重了,不是让我们更担心吗?”正好樊哙也赶到了,跪下说:“陛下您从老百姓起家,打遍天下,灭了秦楚,多威风啊!现在为了戚姬,忘了当年的志向?娘娘跟您一起吃苦,打下江山,却不能住正宫,这合乎天理吗?我们真是替您不值!现在太子和大臣们冒着罪过求您,您要是再 stubborn 不回宫,既伤父子情,又失君臣义,以后怎么给天下人做榜样啊?”汉帝看大家都这么求,没办法,只好扶着病回长乐宫。戚姬送汉帝到正宫,拜见完吕后,又回了西宫。

吕后和大臣们商量想请名医,陈平说:“离长安二百多里,栎阳北山下有个医生,特懂脉理,什么病都能治。娘娘可以派人请来看看,说不定能治好。”吕后就备了礼物派人去。一天医生到了长安,先见吕后,吕后把汉帝的病一说,医生说:“这病是重,但陛下身体底子好,用好药慢慢调理,肯定能好。”吕后高兴地说:“你要是能治好,一定重重有赏,让你享尽富贵!”然后带医生见汉帝,医生说:“陛下的病不难治,用好药,十来天就能好。”汉帝却骂道:“哪来的乡野村夫,敢在这儿胡说八道?我提着三尺剑打下天下,难道不是天命?我命由天,扁鹊来了也没用!”汉帝坚决不让治病,赏了五十斤金子,把医生打发回栎阳了。

长乐宫高帝拒医-西汉演义-古典文学名著-第九十九回 (长乐宫主殿)(图1)

从那以后,汉帝吃得越来越少,病更重了。吕天天守在旁边,问:“陛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萧相国死后,谁接替他合适?”汉帝说:“曹参可以。”又问下一个,汉帝说:“王陵也行,就是有点憨直,陈平能帮他。陈平脑子够用,但一个人扛不起来。周勃稳重,文化差点,但保住刘家的肯定是周勃,让他当太尉。”吕后又问再下一个,汉帝说:“那就不知道了。”太子也进来问病,汉帝说:“我老了,这病好不了了。你仁厚,够守住天下,但赵王如意,他娘的命都靠你保全。你爹喜欢的,你也得喜欢,这才是孝。你要记住!”太子说:“父皇的恩情,兄弟的情分,我都不会丢下。您好好养着,别的事不用操心。”汉帝嘱咐完,病更重了,说不出话了。大汉十二年夏天四月甲辰日,汉帝在长乐宫驾崩。他本来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,今年六十三岁。汉帝去世四天后,吕后秘不发丧,把吕泽、审食其叫来商量,说要谋害功臣。后来怎么样?下回再说。


上一篇: 汉帝封赵王如意-西汉演义-第九十八回-古典文学名著 (汉武帝时赵王) 下一篇:第一百零一回-西汉演义-汉惠帝坐享太平-古典文学名著 (第一百零一回 牡丹红鲭鱼吐气 送冤文大圣留连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