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为什么-公元219年曹操并没有在孙权的劝说下称帝 (为什么称为公)
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,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,据裴松之注引,魏略,记载,建安二十四年,公元219年,,曹操临死前几个月,孙权派遣使者...
曹操是东汉末年那号人物,政治、军事一把好手,后来曹魏政权就是他搞起来的。裴松之注引的《魏略》里写了这么个事:建安二十四年,也就是公元219年,曹操快不行了那几个月,孙权派使者来了,上书说愿意称臣,还劝曹操赶紧称帝。曹操拿着这表书,对着群臣来了一句:“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!”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“这小子是想把我架火上烤啊!”
那曹操为啥没称帝呢?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:一是当时形势不允许;二是曹操看穿了孙权的套路,没上当;三是曹操想当周文王,心里其实不想称帝。咱一个个唠唠,看看曹操到底咋想的。
先说曹操想不想称帝吧。一个人做事总得有目的,所以先得搞清楚曹操心里有没有称帝的念头。我觉得肯定有。你看曹操自公元208年开始,一步一步的举动:建安十三年(208年)六月,废了三公,自己当丞相。这还能说是为了南征荆州,赤壁打完,曹操就开始专心“升官”,给自己造势了。
建安十七年(212年),参拜不用报名字,能带着剑上殿,跟当年萧何一个待遇。
建安十八年(213)五月,汉帝封曹操为魏公,给九锡,都城迁邺城,建魏国,设百官;七月又建了魏国的宗庙社稷。
建安十九年(214),曹操的地位直接在诸侯王之上。
建安二十一年(216)四月,进爵魏王,还能用天子的车马仪仗。
建安二十二年(217)冬十月,曹操戴上了十二旒的王冠,坐金根车,驾六匹马,还设了五时副车;立曹丕为魏太子。
从208年开始,曹操从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,下一步可不就是称帝了嘛。就算曹操自己不想,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也不会答应。我觉得213年封魏公是个关键点,那时候魏国已经是独立于东汉的公国了,荀彧才不乐意,被曹操逼死,可见曹操这时候心里已经有称帝的念头了。
那孙权为啥要劝曹操称帝呢?
孙权劝曹操称帝、自己称臣,就是在219年10月。这一年5月,刘备占了汉中;6月又拿下上庸;7月自己当了汉中王。同月,关羽北伐襄樊,水淹七军,吓得曹操差点搬家,“威震华夏”可不是吹的。10月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,占了关羽的老窝江陵;12月关羽败走麦城,被杀了。
这么一看,孙权劝进确实有祸水东引的意思,所以后来才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。三国鼎立,总得有两家合伙对付一家。孙权要偷袭荆州,就得跟刘备翻脸,倒向曹操。这时候他主动请降称臣,其实挺聪明的,就是想拉着曹操一起扛事——夺了荆州、杀了关羽,刘备肯定得拼命报复。
要是曹操这时候称帝,刘备可是打着“匡扶汉室”旗号的,肯定得跳出来反对,哪还有工夫找孙权报仇啊?不光孙权劝,陈群、桓阶、司马懿这些大臣也劝曹操称帝。陈群他们上奏说:“汉朝自安帝以后,大权就不在皇室手里了,现在只剩个空名号,地盘百姓都不是汉家的了……孙权远在江南都称臣,这是天意啊,您别推辞了。”看这意思,曹操要称帝,大家其实挺乐意的。
那当时形势到底咋样?
曹操本来是一心想统一天下的,赤壁之后也没放弃。按他的想法,要是能扫平天下,称帝就是顺理成章的。可惜赤壁之后他平了关中、张鲁,统一了北方,但打刘备、孙权一直不顺。看看曹操最后三年的情况:
1. 建安二十二年初(217年),曹操打孙权,结果赶上大瘟疫,只能撤了;
2. 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,正月许都那边耿纪、韦晃造反;十月宛城侯音也跟着闹;
3. 建安二十四年春(219年),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杀了;三月曹操跟刘备耗上了,没打过,撤了,刘备占了汉中、上庸。七月刘备当汉中王;同月关羽北伐,把襄阳、樊城围得水泄不通。这时候魏讽、陈祎还密谋偷袭邺城,陈祎怕了,跟曹丕告密,曹丕趁机大清洗,杀了几千人。
外面呢,刘备这一年简直是巅峰时刻,斩了夏侯渊,占了汉中,曹操都没辙。关羽北伐,把襄阳、樊城都快打下来了。要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偷袭荆州,而是转头打曹操,曹操那日子可更难过了。
内部更是乱糟糟,虽然叛乱很快被平了,但说明朝廷里拥汉派的人还不算少。尤其是魏讽那次叛乱,让曹丕抓住机会大清洗,基本把拥汉派势力干掉了,所以后来曹丕篡汉,也没人敢怎么反抗。
所以我觉得,曹操最后没称帝,不是不想,是不能!那时候的形势根本不允许他称帝。而且曹操第二年正月就挂了,要是能多活一两年,哪轮得到曹丕来篡汉?当然啦,这只是我的瞎琢磨,大伙有啥想法,评论区聊聊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