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-刘备和孙权三人分别留下了什么遗言-谁的格局最大 (曹操刘备和谁三分天下)
三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三国是英雄倍出的年代,也是英雄气短的年代,三国的开国君主分别是魏国的曹丕,蜀汉的刘备,吴国的孙权,不过比起曹丕,曹操知名度更高,所以本文来...
三国是英雄倍出的年代,也是英雄气短的年代。咱们今天不聊那些打打杀杀的战例,单说说曹操、刘备、孙权这三位大佬,临终前都留下了啥话。
人终有一死,这事儿对谁都一样,不管你赢了还是输了,曹刘孙最后都走到了同一个终点,只不过终点前说的话,各有各的味道。
曹操遗言——儿女情长
三国里,曹操的名气那叫一个响,可他偏偏不是王朝的开创者,也算奇了怪了。曹操自己到底想不想篡汉,谁也说不准,反正曹丕干了,还给他爹上了个“武帝”的谥号,所以不管曹操乐意不乐意,盖棺论定,改不了了。
刘备总骂曹操“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”,这家伙确实是三国里第一个“退场”的大佬。
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正月,曹操在洛阳病了,熬到头,六十六岁没了。临走前留了篇《遗令》。

我简单把《遗令》里的大概意思说说:
我半夜醒了,觉得浑身不得劲,熬到早上,喝了点粥发汗,又喝了点当归汤。
稍微有点力气了,就忍不住瞎想。我在军里基本按规矩办事,但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,你们可别学我。
现在天下还没平定,别按老规矩给我厚葬,简单点就行。我这头疼的老毛病,习惯戴头巾,死了就按这个样子给我收拾,别弄别的,不然到地下该遭罪了。
我没什么钱,剩下的分给各位夫人,她们要日子过得紧巴,就自己做鞋卖钱,得学会自己养活自己啊!
我当官时候的绶带,都放库里别动,那是我荣誉的象征;其他衣服就无所谓了,你们兄弟要是喜欢,就分了吧。
一个大人物临终前说这些家常话,可见再厉害的人,也是人,也会为老婆孩子操心嘛。

刘备遗言——天下为公
要说遗言,刘备的反而比曹操的更有名,虽然话没那么多,但句句都是重点,算得上千古君臣的典范了。
蜀汉章武三年(223年)夏四月,刘备病了,撑不住,六十三岁走了。
临死前,他把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叫到床边,说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说白了,就是“你比曹丕厉害多了,国家大事肯定能搞定。要是我儿子还行,你就辅佐他;他要是不行,你自己当皇帝都行。”
诸葛亮一听,当场哭稀了:“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”
刘备接着又给儿子刘禅写了正式遗诏:“我刚开始病得不重,后来越来越不行了,看来是要交代了。古人说五十岁死就不算早,我都六十多了,该知足了。”
“你们几个兄弟一定要好好读书,多看古书。对待丞相要像对我一样,千万别忘了……”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评价刘备的遗言:“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而心神无贰,诚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也。”

孙权遗言——心怀百姓
说起来,曹操、刘备这俩人,那故事可太多了,但孙权好像存在感一直没他俩高。不过这家伙悄悄活得比曹操的孙子曹睿还久,在曹魏第四代皇帝曹芳被废前两年死的,活了七十一岁,在位二十四年。
孙权的遗言是这样的:
古代能像我当皇帝这么久的没几个,我这都是托了老爸和哥哥的福,靠着大臣们帮衬。吴国有山有海当屏障,兵祸少,也是因为魏蜀老打架,我们才趁机休养生息。等他们俩分出胜负,战争就该轮到我们头上了。
我当皇帝五十多年,做得其实不够好,你们得拿我当反面教材,学着先祖的好品德,重用贤臣、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,这样才能保住江山!
这么看下来,曹操临了惦记家里事,刘备操心儿子能不能扛住大旗,就孙权,还想着让子孙好好对待百姓。虽然都是为了自家江山,但至少心里有老百姓,这么一说,孙权这境界,好像还真比曹操、刘备高点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