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彧为什么不投奔刘备-荀彧不是忠于汉室吗 (荀彧为什么不投靠刘备)
很多人都不了解荀彧和曹操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东汉末年,虽然汉室衰微,诸侯割据,逐鹿中原,但是,仍然有不少文臣武将是忠于汉室的,比如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刘备等人,都是致力于匡扶汉室的,为了实...
很多人对荀彧和曹操的关系挺好奇的,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儿。
东汉末年,汉室都快不行了,各地诸侯抢地盘,但还是有不少人心里想着汉室,比如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刘备这些人,一直想帮着汉室恢复往日风光。为了这个目标,刘备和曹操斗得不可开交。刘备走了之后,诸葛亮还北伐了五次,最后累死在五丈原。不光蜀汉那边,曹魏阵营里也有忠于汉室的,比如被曹操杀了的孔融,还有衣带诏事件里想搞曹操的董承这些人。就因为这些汉室势力的存在,曹操到死都没敢称帝。

不过今天要说的荀彧,虽然是曹操的心腹谋士,但心里其实也挺向着汉室的。荀彧(xúnyù),字文若,河南许昌人。就因为忠于汉室,还反对曹操当魏公,结果被曹操冷落打压,公元212年就郁闷死了。这时候就有个问题了:荀彧既然忠于汉室,为啥一直跟着曹操,不去找刘备呢?俩人立场不是一致吗?咋就没走到一块儿去?
先说第一点。根据《三国志》这些史料记载,荀彧一开始可是曹操特别信任的谋士,俩人关系,差不多就跟刘备和诸葛亮那样。初平二年(191年),荀彧离开袁绍去投奔曹操,曹操高兴坏了,说:“这就是我的张良啊!”(子房是张良的字)然后就让他当了别部司马,那年荀彧才29岁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里写:建安十七年,董昭他们劝曹操当魏公,给九锡,显摆功劳,私下问荀彧意见。荀彧觉得曹操本来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起兵的,应该保持忠贞和退让,君子爱人以德,不该这样。曹操听了心里就不痛快了。后来曹操去打孙权,让荀彧去老家劳军,结果就把他留在寿春了,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的名义。曹操到濡须的时候,荀彧在寿春病死了,才50岁,谥号敬侯。第二年,曹操就当上魏公了。
公元212年,曹操想当魏公,手下人基本都同意,就荀彧反对。曹操知道后,心里一直记着这事,最后荀彧就因为忧愁病死了。
再一个原因,荀彧觉得,曹操想当魏公,这不就是想抢了东汉的天下嘛。汉朝历史上,公爵这爵位轻易不给人,一般武将再厉害,最多也就封个侯。比如李广,一辈子就想混个侯爵,结果也没捞着。

西汉末年,王莽先当安汉公,后来就把西汉给灭了。王莽之后,东汉基本没人敢称公。所以曹操想当魏公,这不就是想学王莽嘛。就因为这,荀彧和曹操闹掰了。不过荀彧心里想着汉室,却没去帮刘备,这又是为啥呢?主要有这么几点。
一方面,荀彧投奔曹操那会儿,刘备还没啥名气呢。早在191年,荀彧就离开袁绍投了曹操,那时候刘备还在青州刺史田楷手下混,根本没人知道他。所以不管刘备当时是不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,荀彧都不可能去投奔他——刘备没名气,实力也比曹操差远了。再说,一个谋士再厉害,也不能高估自己,就算荀彧去了刘备那儿,也不一定能帮他在中原站住脚。后来北宋的司马光也说过,东汉末年天下乱,荀彧除了跟曹操,真没更好的选择了。
还有一点,曹操一开始确实是忠于汉室的。他帮汉献帝撑场面,还用汉室的名义去打天下。衣带诏事件之前,曹操对皇帝也挺尊重的。但后来他权力越来越大,灭了吕布、袁术、袁绍这些人之后,心态就变了,开始有别的想法了。我觉得吧,曹操南征北战这么久,肯定也明白汉室是扶不起来了,只有自己取而代之,才符合当时的形势。
不过不管怎么说,曹操和荀彧在忠于汉室这点上,以前还是挺一致的,这也是他们能一块儿干的原因。跟曹操比,袁绍、袁术、吕布这些人,虽然也有地盘,但压根就没想着匡扶汉室。而刘备呢,实力又太差。比如195年陶谦死了,刘备得了徐州,当上了割据一方的诸侯。结果好景不长,196年吕布来了,刘备好心收留他,这家伙反手就把徐州抢了。后来刘备和吕布为了徐州打了好久,198年又被吕布打败,自己一个人跑了,还去投奔曹操,狼狈得很。连家眷都保护不好的人,荀彧怎么可能跟着他混呢?

最后啊,在东汉末年那些诸侯里,刘备算是后起之秀了。直到荀彧死的那年(212年),刘备也就占着荆州几个郡,和曹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。一个谋士选主公,肯定得挑个能成事的,刘备虽然想着汉室,但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根本没那个能力救汉室。再说了,要是刘备和曹操换个个儿,他不一定能打得过袁绍、袁术、吕布这些人,也没法结束中原的乱局。荀彧是颍川人,肯定也希望中原能早点安定下来。

其实啊,荀彧全家基本都在曹操手里,他要是跑了去投刘备,全家都得跟着遭殃。比如荀彧死那年,他侄子荀攸还在曹操手下呢。荀彧肯定不想连累家人。而且荀彧死后,曹操也没为难他后人,他儿子还在曹魏当官。所以啊,汉末三国那会儿,荀彧和刘备,终究是没走到一块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