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都是面对魏延-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(面对同样的问题)
对刘备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魏延是刘备的部曲,也就是私兵,其出身已经不可考证,但是魏延的军事才能确实出类拔萃,魏延大概是刘备驻守新野期间加入刘备的,因为魏延的...
魏延这事儿吧,得从刘备说起。魏延最早是刘备的私兵,也就是部曲。具体哪儿人不好说,但打仗是真有一套。估计是刘备在新野那会儿加入的,毕竟他家义阳县跟新野就挨着。赤壁之战那会儿,史书上没他啥动静,从211年开始跟着刘备进益州,才算是真正露了头,打起仗来勇猛得很。
刘备拿下汉中后,干了件让人没想到的事:直接让魏延当汉中太守,还兼着镇远将军。以前魏延就是个牙门将军,这一下连升好几级,才7年时间。要知道关羽、张飞跟了刘备一辈子,当时也就跟魏延平起平坐。这提拔力度,够大的了。

刘备重用魏延
论资历,魏延在蜀汉年轻将领里绝对是排头兵,仅次于关张那批老将。老一辈的慢慢不行了,他就像颗刚冒头的新星,前途一片光明。后来关羽、张飞没了,赵云也老了,魏延就成了蜀汉军里能打的顶梁柱。
刘备称帝后,魏延成了镇北将军。那时候蜀汉就剩益州和汉中,汉中是唯一的门户,魏延守了9年,从219年到228年诸葛亮北伐,没出过岔子,确实靠谱。
诸葛亮北伐那6年,魏延一直是头号先锋,好几次打头阵。他干费瑶、郭淮这些魏国将领,一点不含糊,第四次北伐还跟吴班、高翔一起把司马懿给揍了。这么些仗打下来,功劳摆在那儿,说他是第一大将,没毛病。同期那些人,像王平、姜维、吴班他们,要么本事不如他,要么资历差着点。

魏延与黄忠
在诸葛亮去世前,魏延的官职是前军师兼征西大将军。前军师是丞相府的,征西大将军是朝廷的官。同期的王平不过是讨寇将军,姜维是辅汉将军,都是杂号将军,比魏延差远了。杨仪是诸葛亮的长史,相当于秘书长,费祎是参军,蒋琬也是长史兼抚军将军,但那时候蒋琬在成都没上前线。
所以啊,论前线军事职务,除了诸葛亮,就数魏延最大了。而且他守了9年汉中,又跟着北伐6年,本事又突出,能让刘备这么重用的人,能力差不了。但诸葛亮为啥不重用他?临死前为啥不把兵权给他?
主要就三个原因吧:
第一,魏延这人性格有毛病,能当将领,当不了主帅。

魏延性格孤傲
魏延性格跟关羽特像,高傲、孤僻,还老看不起人。关羽瞧不上黄忠、马超,魏延就看不上刘琰、杨仪。他俩吵架,魏延吵不过就掏刀子,这算啥?纯欺负人,同事关系能处好吗?
当主帅嘛,最关键的是能镇住手下,还得跟所有人处好关系,让人服气。让魏延当主帅,他跟下属处不好,人家要是不服他,他估计就得动手杀人。最后敌人没打着,自己人先内讧,那不是添乱吗?关羽就是个例子,前线打仗,后方糜芳、傅士仁直接投降了。蜀汉可经不起再丢一次荆州,所以魏延绝对不能当主帅。
第二,魏延是打仗的料,不是搞政治的。军事说到底,是政治的延续。

魏延骁勇善战
魏延冲锋陷阵行,让他指挥全军不行。他这人太激进,不够稳。就说那个子午谷奇谋,听着是挺狠,但风险太大了,万一不成,蜀汉就得跟曹魏全面开打。就蜀汉那点家底,跟曹魏硬刚,根本不够看,也跟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思路不对路。
军事是政治的延续,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对的。他打得是稳仗,不会让蜀汉冒太大风险。就算北伐输了,也能守住汉中。魏延那招是要把全军拉到关中跟曹魏决战,这步棋太险了。子午谷奇谋,赢了,蜀汉就得跟曹魏全面开战;输了,北伐军全得交代。不管输赢,蜀汉都讨不到好,所以魏延绝对不能当主帅。
第三,魏延这人,除了刘备和诸葛亮,谁的账都不买。

魏延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
整个蜀汉,能管住魏延的,就刘备和诸葛亮俩人。其他人,他根本不放在眼里。要是让他当了主帅,谁能制得住他?刘禅?皇帝的话他表面听不听另说,反正刘禅也是个甩手掌柜,懒得管事。
刘琰是车骑将军,官职比魏延大,虽然是虚的,但魏延照样敢跟他吵,一点不怵。诸葛亮也只能说刘琰,不会怪魏延。魏延这人就得有人管着,才能好好干活;没人管了,就跟关羽似的,想咋干就咋干,成了团队的麻烦。
诸葛亮一死,杨仪要撤军,魏延不干,他说:“丞相没了,我魏延还在呢,不能因为一个人死了,就不管国家大事了。”要是诸葛亮把兵权给他,他肯定不会听撤军的命令,得继续带着大军跟司马懿干。司马懿是智将,魏延是猛将,你说魏延打得过司马懿吗?

魏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
魏延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。诸葛亮都得费老大劲才能压着司马懿,换成魏延,估计早就被司马懿的计谋给坑了。搞不好全军覆没,北伐军一没,曹魏趁机打过来,汉中兵力空虚,蜀汉整个都得跟着遭殃。轻则元气大伤,重直接亡国。这就是把兵权交给魏延的下场。
所以啊,就算魏延官职最高,诸葛亮临死前也没把兵权给他,反而交给了他的对头杨仪。同时,诸葛亮给刘禅推荐的接班人,先是蒋琬,然后是费祎。

诸葛亮临死前安排
诸葛亮的这个安排,真是又巧妙又狠,直接要了魏延的命。魏延本来就看杨仪不顺眼,现在杨仪要撤军,他带着自己的人抢先一步,把栈道给烧了,杨仪只能走小路。魏延跑到南谷口,摆好阵势,准备打杨仪。俩人互相上书说对方谋反。蒋琬、董允他们都保杨仪,说魏延才会反。可见魏延在大家心里啥形象。朝廷派兵去抓魏延,南谷口那儿,杨仪让王平去对付魏延。王平不忍心真打,就劝魏延的手下,结果魏延的兵全跑光了,他只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走。
杨仪又派马岱去追,最后把魏延给杀了,脑袋献给杨仪,还灭了魏延三族。这事儿,全是诸葛亮算计好的,不得不说,这招真高。

魏延把自己作死了
虽说诸葛亮不是非要害死魏延,但这安排里藏着不少弯弯绕。要是魏延听话,他死不了。可诸葛亮明知魏延不会听话,还把兵权给杨仪,让他断后,这不就是明摆着怂恿魏延作死嘛。或者说,诸葛亮太懂魏延了,故意这么安排,结果魏延真把自己作死了。
话说回来,魏延要是不烧栈道,不攻击杨仪的军队,他也不会死。所以啊,他死,主要还是自己作的。不作就不会死,但魏延那性格,就是高调、张扬。诸葛亮这么安排,肯定是猜到了魏延和杨仪会闹起来。所以说这招真高,魏延一死,蜀汉虽然少了个能打的,但也少了个不稳定因素,算是因祸得福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