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演义中的张郃是什么身份-他是何能力 (三国演义中的成语)
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郃,在,三国演义,里,张郃其实很清楚自己的降将定位,也深谙论资排辈传统和单挑体制的法则,所以他一直混到后期,大魏除了他之外再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——就像蜀国的魏延,魏...
说起来张郃,这人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其实挺有意思的,跟咱们平时想的降将不太一样。
他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个“降将”,门儿清论资排辈这套,也懂单挑的规矩。所以后来魏国能打的真没几个了,跟蜀国的魏延有点像。
魏延就不行了,这人太会投机取巧,上来就把旧主卖了,赶紧投刘备,结果风评差一大截。张郃就踏实多了,管他老板是韩馥、袁绍还是曹操,该干活的时候绝不含糊。
魏延那心态是“老板不行?那我直接做了他,带着人头找能干的去”。这种人就得死死压着,不然早晚出事。
武将的地位排位其实挺有讲究的:亲信/亲族 > 嫡系 > 编制调动 > 降将。亲信就是那种能睡一张床的铁哥们,比如关张、典韦许褚夏侯惇他们;编制调动呢,就是直属上级没了,编制归别人,不算嫡系但算自己人。
降将里面,原来自己拉队伍的,地位最高但也容易被提防,比如马超、吕布。不过也有混得好的,比如臧霸。
能劝着旧主投降新主,或者被新主挖跳槽的,时机抓得准,身价直接拉满,不打折扣,比如徐晃。
那种死战到底,最后被俘虏了,旧主都投降了他还硬扛着,最后新主给足面子收了的,身价也高,以后说不定有大用,比如张辽、文聘。
要是主子自己作死,把人逼反了,那也说得过去,比如张郃、高览。
那种打不过就投降,摇尾乞怜的,虽然被人看不起,但也能理解,比如于禁、宋宪、魏续。
最不行的就是魏延这种,主动叛变的。
张郃嘛,就属于第三梯队的,条件不算差但也没多好。所以他得小心着争功,不能太冒头。像徐晃那种,降将里身份好,很多场合都使劲表现自己。
徐晃有是一方面,关键是他的“身价”够,有资格出头。在他那个位置,使劲表现是聪明做法,甚至能跟亲信里横着来的许褚硬刚,就是要争第一。但要是打不过的,比如颜良,他打二十回合就撤,再打下去送命就不值了。后来跟受伤的关羽打八十回合不松手,那是他觉得自己真打得赢。
要是张郃也学徐晃那样争功,很容易挡了徐晃的路,结仇。但他其实也学徐晃那套明哲保身,正常单挑,打不过的敌将,二三十回合就撤。除非被逼到绝境,为了活命才跟张飞打五十回合。
张辽呢,一开始是何进的嫡系,何进死后归董卓,董卓死后跟着吕布,但实际自己有队伍。吕布败了才成曹操的降将,也是第三梯队。但他前期资历和能力摆在那,证明是大将之才,跟徐晃比差一点,但跟夏侯渊那种亲族比还是差不少。前期单挑常和徐晃一起,后期打仗全局观强,能独当一面。张郃跟张辽、徐晃比,地位还是低,张辽打乌桓的时候,张郃就是他手下。
所以曹操亲自带兵的时候,两军对阵,单挑谁先谁后,其实大家都有默契,我觉得这里面门道不少。
张郃这人,绝对是个老油条,深谙里面的道道,会做人,也懂得抓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