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和孙权同为三国霸主-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(刘备和孙权同辈吗)
说到刘备和孙权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,曹操不啰嗦就如林俊杰歌中所唱,,独自走下长坂坡,月光太温柔,曹操不啰嗦……,曹操不愿意啰嗦,理由其实也简单,单论个人能力...
说到曹操、刘备、孙权这仨,曹操好像天生就不爱跟人废话。
曹操不啰嗦
就如林俊杰歌里唱的,“独自走下长坂坡,月光太温柔,曹操不啰嗦……”他为啥不爱啰嗦?其实也简单,单论个人本事,另外俩,还真不配跟他过招。
曹操在政治、军事、文化上甩刘备孙权好几条街,但就算这样,他三样本事里,军事反倒算最次的。
除去征讨黄巾军,曹操的军事首秀,开始于初平元年,也就是公元190年。这一年,曹操跟董卓手下徐荣,在荥阳汴水干了一仗。
可惜啊,这场首秀曹操交的答卷不太漂亮——兵力太少,被徐荣杀得丢盔弃甲,曹操自己也被流箭射中了,所谓帅不过三秒,大概就是这意思。
之后的曹操,就很少尝过败滋味了。到建安二十五年曹丞相去世,30年里他亲自指挥三十多场战役,赢了大半,败绩不到一二成。
除此之外,曹操还写了军事书,叫《孙子注》,顾名思义,就是给《孙子兵法》做注解。历史上注解兵法的人不少,但真正被后人认、流传下来的,曹操是头一个。

甭管刘备孙权,就凭这战绩,整个三国时期,能比肩的人也没几个。
虽然《三国演义》里他被骂得惨,但古往今来的诗词大佬,对曹操从不吝啬赞美。
赞美曹操最出名的,还是主席的诗。
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
秦皇岛外打鱼船。
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
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
东临碣石有遗篇。
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“魏武挥鞭”、“碣石遗篇”,几个字就把曹操的军事、文采全写活了——俩都是顶尖的。
鲁迅也说过,“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,至少是个英雄”。英雄是多少男人梦寐以求的头衔,对曹孟德来说,可能只是入场券而已。
把曹操这个大魔王先放一边,孙权和刘备这俩,矮子里拔将军,到底谁更会打仗?
刘备的荆州
打仗哪是请客吃饭?也不是写文章,看谁不爽就上去干,那是愣头青干的事儿。真正的统帅,得靠一场仗定乾坤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拐点之战”。
三国时期这种仗多了,比如官渡之战,奠定曹操霸业;赤壁之战,促成三分天下。
官渡之战跟孙刘没关系,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是周瑜,孙刘虽然是老板,功劳却归打工人(周瑜)。
对刘备来说,他人生的“拐点”在荆州。
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早就说了,荆州“北拒汉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”,连着中国地图上最重要的四大块地盘。
刘表是荆州最早的老大,他在文教上搞得不错。东汉末年中原乱成一锅粥,荆州却还算太平,成了能人贤士的避难所。
刘表是名士,但不是好将领,豪杰也不待见他。刘备一来,相当于“县长来了,青天就来了”,《三国志》里说“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”。
刘备也喜欢这块地,从公元200年屯兵新野,到211年打益州,他在荆州待了十多年。
公元211年,刘备入蜀前,特意让“亮与羽镇荆”。这组合没你想的那么风光:关羽管荆州所有事,诸葛亮却没啥实权。
虽然《三国演义》里俩人一见面,刘备就把印信佩剑交给诸葛亮,让他指挥全军。现实啪啪打脸,《三国志》记载,赤壁战后,诸葛亮被任命为“军师中郎将”,就是个管收税的官。
两年后,刘备甚至把那个管粮草的诸葛亮调走,关羽成了荆州的光杆司令。
作为“出则同舆,入则同席”的兄弟,刘备应该很了解关羽傲气的性格,他居然心大到把战略要地完全交给关羽。
刘备取益州后,孙权找他要荆州,刘备当然不给,谈不拢就打,孙权派吕蒙偷袭长沙等三郡,刘备也杀回来。正剑拔弩张时,曹操打汉中,刘备怕后院起火,只好跟孙权求和。
这么着,荆州三郡归了东吴。
按说这算个警示,刘备但凡警惕点,就不该再让关羽独揽大权。但刘备好像啥事没发生,继续把剩下的三郡交给兄弟,自己回益州跟曹操抢汉中去了。
刘备在汉中节节胜利,关羽也按捺不住兴奋,决定打樊城,给大哥献礼。关羽不愧是名将,很快拿下樊城,威震华夏。
他在前头打得爽,后院却被人端了锅——吕蒙抄了他老家江陵,不费吹灰之力。
读书人看到这儿,多半惋惜,但惋惜的不是关羽,是诸葛亮。
巴山汉水本兴刘,诸葛才华备赞留。
但得关髯师广武,北州韩信在南州。
“但得”俩字,说尽了诸葛亮的无奈。说实话,关羽栽跟头,锅该刘备背——他用人太离谱了。
刘备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,破罐子破摔,跟东吴开战,结果仗打败了,自己也跟着没了。

“孙十万”一战成名
刘备不会打仗,早有公论。陆逊说他“多败而少成”,赵戬不是曹操头号谋士,也说他“拙于用兵,每战则败”。曹丕算小辈,刘备眼里他就是个毛头小子,曹丕直接对群臣甩话:“备不晓兵。”
后世诗人刘克庄写了《杂咏一百首》,里面有对刘备的评价。
华容芦荻里,一炬可无遗。
叹息刘玄德,平生见事迟。
刘克庄叹啥?叹刘备反应慢呗。
刘备军事能力不咋地,孙权但凡努力点,不至于比他更差。孙权用行动证明:没有最差,只有更差。
孙权亲自指挥大军,不止一次在合肥栽跟头。
一次失败也就算了,孙权为啥“数败”?堂堂吴大帝,不要面子的吗?
对东吴来说,合肥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赤壁之战是三国战争史上的奇迹,谁也不敢保证曹魏再来一次,东吴还能赢。孙权想保住长江天险,必须把战线推到黄淮流域——这就是“守江必守淮”。
甭管孙权,后世地理学家也这么说,古往今来,南方政权,“其时之盛衰,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”。诗家说得更直:“合肥一都会,世号征战地。”
孙权北上的路线,是走濡须口进巢湖,最后到淮河,合肥是必经之路。拿下合肥,孙权就能高枕无忧——进可打中原,退能守长江。
赤壁战后,东吴士气正盛。公元208年,孙权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合肥。他仗着兵多,按《孙子兵法》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”,围了合肥一百多天。
当时合肥下大雨,城墙都塌了,胜利就在眼前,孙权志在必得,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,合肥眼看就成了囊中之物。
就在这时,魏将蒋济恰好给合肥送了几封密信,“恰好”被孙权截获。信上说援军快到了,魏军再坚持就能赢。孙权一看,坏了,灰溜溜撤军。
七年后,孙权带着十万大军,抱着必胜信念,二征合肥。对手是张辽,张辽回应他的,只有八百步兵,还都是步卒。
张辽一个人杀得吴兵鬼哭狼嚎,孙权转头就跑。更惨的是,孙权逃跑时又被张辽追着打,又输了一回。
这一战后,“孙十万”、“张八百”的外号传开了。

公元233年,孙权围合肥新城,因为城离水远,二十多天不敢下船。等他敢下船时,魏将满宠早等着他了,满宠带六千步骑埋伏,杀了吴兵好几百。
第二年,孙权又号称十万大军杀回来,对手还是满宠。满宠这次只带几十个壮士,一把火烧了孙权的攻城器械,孙权没办法,又默默撤了。
孙权指挥的合肥之战,完美诠释了“有多大脸,显多大眼”。
半斤对八两
俩人的军事能力,半斤八两,都不咋地。
刘备两手空空来世间,为了搞事业,不得不“亲当矢石”,在夹缝里求生存。
刘备24岁从军,打黄巾军这种杂牌,表现还行,第一个官职“安喜尉”就是打黄巾军挣的。跟袁术耗了一个月,但碰上曹操、吕布,就有点不够看了。
《三国志》里跟刘备有关的战争21次,他亲自指挥16次,输了9次,终究不是打仗的料。
跟孙权比,刘备还算“进攻型选手”,毕竟他实在没地可退。
孙权有点家底,但也没幸运多少。接了哥哥孙策的基业,起家时比刘备还难——爹死军散,只能寄人篱下。袁术抠门,只给他一千士兵、几十匹马,孙策就靠这点家当平了江东,站稳了脚跟。
看来跟刘备比,孙策的战力,还是说得过去的。
他很清楚自己弟弟几斤几两,临死时说:“冲锋陷阵、争霸天下,你不如我。”
江东有陆、朱、张、顾四大家族,也就是“吴郡四姓”,孙家是外来户,想立足太难了。
这就是孙权当初的处境,好在孙权会笼络人才,用孙策的话说就是“举贤任能、守护江东”。

后世诗人敬孙权为英雄,大概就是因为这个。
唐末诗人徐寅写诗赞他:
一主参差六十年,父兄犹庆授孙权。
不迎曹操真长策,终谢张昭见硕贤。
孙权公元200年接班,252年去世,主政江东五十多年,比三国任何一位统领都久。孙策九泉之下该欣慰了。
但孙策说得对,孙权不适合冲锋陷阵,更擅长防守。
曹操打濡须口,孙权能跟他耗一个多月,曹操虽然能打,最后也退兵了,还叹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
曹操这话能传下来,后世诗人老引用,功劳不小。
清初高僧东樵山人,曾作诗言及人生之四美:
立身当如陈太丘,生子当如孙仲谋。
娶妻当如孟德曜,学仙当学张留侯。
孙权的“基建”做得太到位,甚至到无懈可击的程度,连曹操都发怵,可见他防守能力有多强。
孙权善权谋,内战内行,外战外行;刘备则是拼命三郎的打法。要是俩人单挑,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。
孙权打刘备,按他小心眼的性格,估计占不到便宜;刘备打孙权,也讨不了好。
对三国争霸的林林总总,范仲淹看得挺淡。打啥打,争啥争,不如学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刘伶,喝大酒。正所谓:
昨夜因看蜀志,笑曹操孙权刘备。用尽机关,徒劳心力,只得三分天地。屈指细寻思,争如共、刘伶一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