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国时期-都有哪些人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(在三国时期岭南为什么辖地)
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挟持天子号令天下诸侯,每当一提起这个,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诸葛亮在,隆中对,分析天下大势时候,对刘备说,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,隆中对,...
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说白了就是拿着皇帝当令牌,让各地诸侯都得听你的。一提这个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曹操,但其实啊,这事儿最早可不是他想的,好几个大佬都动过这心思。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分析天下大势,就对刘备说:“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”这话是公元207年说的,但曹操真正开始“挟天子”,得从公元196年迎汉献帝那会儿说起。不过要往前捋,得更早。
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,为了掌权,直接废了少帝刘辩,立了陈留王刘协当汉献帝。第二年关东联军讨董,董卓怕了,把汉献帝迁到长安,这下天下彻底乱套了,东汉王朝眼瞅着要完蛋。汉献帝开始到处流浪,谁都知道,谁控制了汉献帝,谁就能占个大便宜——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!
其实三国正史里,最早提类似说法的,是贾诩。公元192年,董卓被杀,他手下李傕、郭汜这些人慌了,遣使去长安求司徒王允赦免,结果王允刚直,不答应。李傕他们吓得要解散,各自跑路。
贾诩当时在李傕军里当官,为了活命,赶紧拦住他们,说:“听说长安城里想把咱们凉州人都杀了,现在你们要是散了,一个人跑路上,碰上个亭长都能捆了你们。不如带着人往西走,沿途招兵,打回长安给董卓报仇。要是成了,就能‘奉国家以征天下’;不成,再跑也不晚。”
李傕他们听了,真就这么干了。结果还真打下了长安,杀了王允,重新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。董卓刚死,汉献帝还没喘口气,又落到了西凉军阀手里,所以当时关东那些人才琢磨着得把皇帝接回东边去。
差不多同时,公元192到195年,还有个人跟曹操提了类似的主意,就是毛玠。毛玠早年当县吏,以清廉出名,后来投了曹操。他对曹操说:“现在国家分裂,皇帝到处跑,老百姓没地儿待,饿死的逃命的都有,朝廷连存粮都没有,大家心里都没底,这么下去肯定不行。”
“袁绍、刘表虽然兵多将广,但都没长远打算。打仗得师出有名,保住地盘得有钱粮,所以咱们应该‘奉天子以令不臣’,再种地攒军资,这样霸王之业就能成了!”曹操一听,觉得对,立马提拔了他。毛玠这主意,其实给曹操规划了两大方向:政治上“奉天子”,经济上“攒家底”,这俩才是曹操能在乱世里崛起的根本。
到了公元195年,沮授又跟袁绍提了这事儿。当时汉献帝流亡到河东,沮授劝袁绍:“赶紧把皇帝接过来,迁都到邺城,这样就能‘挟天子而令诸侯’,再养兵马收拾那些不听话的。”袁绍本来想听,但手下淳于琼这些人说:“复兴汉室太难了,而且迎了皇帝,咱们权力就小了。”袁绍犹豫了一下,没干。第二年曹操把皇帝接到许县,袁绍肠子都悔青了。
p> 沮授这人眼光毒辣,历史学家何兹全评价他“和荀彧、诸葛亮一样,都是三国第一流的智慧人物”,《资治通鉴》的胡三省也说:“要是袁绍听了沮授的,曹操估计悬了!”可惜啊,袁绍没这魄力。真正把这事儿干成的,是曹操。公元196年,汉献帝好不容易从长安回到洛阳,但破破烂烂的,曹操手下人也有分歧,觉得接过来是累赘。但荀彧劝曹操:“必须接!想当年晋文公迎周襄王,诸侯都服;汉高祖给义帝发丧,天下归心。现在咱们接天子,这是大顺;做事公正让英雄服气,这是大略;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,吸引人才,这是大德!再不接,人心就散了,以后想接都来不及了。”
还有个叫丁冲的,也给曹操写信:“您平时总说想匡济天下、辅佐皇帝,现在不就是时候吗?”丁冲虽然不太出名,但他儿子后来因为支持曹植,被曹丕杀了,这是后话。其实不光荀彧,毛玠、程昱这些人都劝曹操迎天子,但具体怎么联系上皇帝,是董昭出的主意。当时董昭还在张杨手下,不算曹操的人,但他先帮曹操和汉天子搭上了线,后来把皇帝弄到许县,全是董昭在背后策划,这哥们儿才是曹操“挟天子”的隐形功臣。
所以说啊,那时候天下大乱,汉献帝像块烫手山芋,谁都知道“挟天子”的好处,毛玠、沮授他们都提过,但谁也没曹操敢干、能干。真正把皇帝接过来攥手里,才是曹操最牛的地方。这乱世里,想法谁都有,但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,才能赢到最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