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朝分封才有后面的七王之乱-朱元璋为何没有吸取教训 (汉朝有没有分封)
对朱元璋分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朱元璋为何没吸取汉朝七国之乱的教训,仍然封自己的儿子为王?我们了解,在每个朝代建立时都会参照前朝的制度做出相应的改善,以避免出现相同...
朱元璋为啥非要学汉朝搞分封?明明知道七国之乱的坑,他还是把儿子们都封成王了,这是图啥?
按理说,新朝代建立都会琢磨着别跟前朝犯一个错。汉朝搞分封,结果闹出七王之乱,这教训够深刻了吧?
可朱元璋呢,偏不!明朝一建立,他还是把儿子们一个个封成王,这是咋想的?难道他忘了汉朝的教训?

其实啊,分封这事儿,历代皇帝都挺纠结的。既想靠自家亲戚守住江山,又怕他们翅膀硬了造反。朱元璋也一样,但最后还是选了分封,不过明朝的分封跟以前不太一样,叫“分藩制”。为啥呢?咱慢慢说。
首先,北方边防太吃紧了。
明朝刚建国,朱元璋定都南京,倒不是因为南京有多好,主要是当时北方打得太狠了,古都都废了,粮食也供不上,南方有钱有粮,根基也稳。可南京定下来,麻烦也来了——北边元朝残余势力没死心,天天在边境上磨刀,随时可能杀回来。新生的明朝,这时候最愁的就是怎么守住北方防线。派谁去守?朱元璋想了想,觉得还是自家儿子最靠得住,上阵父子兵嘛,总比外人强。
其次,功臣和降将太不让人省心。
平定天下后,朱元璋发现,手下这帮人有点飘。那些前朝降将和元朝遗老,心里还惦记着啥不好说;开国功臣们呢,仗着功劳,开始横行霸道,强占田地、欺压百姓,胡惟庸专权,蓝玉嚣张,朱元璋气得不行。洪武九年定了铁榜九条,想让他们收敛点,结果才五年,这些人还是老样子。朱元璋不敢信他们,只能信儿子——至少儿子不会背叛老朱家。

再者,前朝的割据乱象让他怕。
唐朝安史之乱把国家搞垮了,元朝末年也是各地割据,中央管不住地方。朱元璋琢磨来琢磨去,觉得得让自家儿子去地方镇着,不然万一再冒出个安禄山或者张士诚,明朝不就完了?派藩王守地方,既能防外敌,又能防内乱,一举两得。

这么一来,朱元璋觉得,藩王制度这事儿,利大于弊。儿子们要能和睦相处最好,真打起来,好歹也是朱家自己人,江山不会落到外人手里。他二十多个成年儿子,要是不封出去,全留在京城,肯定跟大臣们抱团,搞不好还威胁太子。发到各地去,既能让他们带兵守边疆,又能防着兵权被外人抓在手里,这主意,在当时看确实挺聪明的。
说白了,明朝搞藩王,也是没办法的事。刚建国那会儿,内忧外患:功臣靠不住,降将可能反,北边元朝虎视眈眈。朱元璋能信谁?只能信自己的儿子。至少他们不会背叛老爹,不会背叛明朝。这么一想,分封或许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。
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