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会十分支持汉文化-魏太武帝拓跋焘
魏太武帝拓跋焘,为何会十分支持汉文化?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,一起看看吧,晋朝南迁之后,中国北方大地便一直处于动乱之中,各个政权不断交替,都想要一统北方,却也都没有完成真正完成北方一统的...
魏太武帝拓跋焘,这人挺有意思,为啥对汉文化那么上心呢?得从他爹说起。晋朝南迁后,北方那片地界就没消停过,各路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,都想一统北方,可谁也没真成。最后真正把北方捏一块儿的,是北魏,就是当年那个不起眼的拓跋鲜卑。而干成这事的,就是拓跋焘。
他爹拓跋嗣,是在一帮主张汉化的人帮衬下才夺回权力的,所以自个儿对汉文化特别支持。拓跋嗣琢磨着,北魏不能再出反对汉化改革就动刀子的事儿,所以对自己儿子们盯得特紧,从小就让他们学汉文化。
拓跋焘小时候,他爹就给他请了汉族大儒当老师,就盼着他能正经受回汉家教育,真把国内的汉化改革给认下来。拓跋嗣自己算个守成之主,也想着这么着,能把拓跋焘培养成个明君,好帮着他,也帮着拓跋鲜卑这一族,把统一北方的事儿给办了。
结果呢,他倒是真成了——拓跋焘最后真把北方给统了。可有个事儿,估计他爹也没料到。在汉文化里泡大的拓跋焘,愣是跟“仁”字沾不上边。
按说尊孔崇儒的汉文化,该让人温和吧?拓跋焘倒好,慢慢成了个战争狂魔。他爹一死,才十四岁的他坐上皇位,立马就开始琢磨统一的事儿。头一个目标,就是北边的柔然。
柔然盘踞漠北,多少年一直骚扰北方边境,鲜卑、匈奴那些老大们,拿这帮草原上的狠角色都没办法。十四岁的拓跋焘偏不信邪,非得啃这块硬骨头。
为啥非打柔然不可?因为它在北魏后头,不把这颗钉子拔了,后院不稳,鲜卑铁骑就没法放心去打统一仗。拓跋焘是铁了心要拿下它。
他一登基就举全国之力北征,鲜卑人本来就怕打仗,肯定不乐意。可拓跋焘主意正,反对也没用。十五岁那年,他自个儿带着五路大军就冲柔然去了,柔然也是倾全国兵力迎战。
大草原上,两国杀得昏天黑地。最悬的时候,拓跋焘的中军让柔然人给围了,差点出不来。可这小子好像天生就是打仗的料,一点没慌,抄起刀就带头往上冲,手下那些兵一看主子都玩命了,一个个也跟疯了一样。
柔然人被砍得血流成河,可汗吓得直接拍马跑了。祸害北方几十年的柔然,这一下子伤了元气。十五岁的拓跋焘,用实力证明了谁才是北方老大。那时候敌人环伺,他敢第一个朝强大的柔然动手,胆子是真大。
打完柔然,他没停,转头又把关西的匈奴政权赫连夏国给灭了,关中地方全归了北魏。接着又调头打柔然,直接把柔然赶跑了,再难对中原构成威胁。
之后,他又同时对汉人冯弘的北燕和匈奴沮渠牧健的北凉下手。北方那些政权,本来就常年打仗,实力早不行了。面对崛起的北魏,面对拓跋焘这么个猛主,谁能挡得住?北燕破了,北凉垮了,后面的卢水胡人盖吴什么的,全服了。
从424年开始,拓跋焘十五岁就亲征柔然,到439年,三十一岁的太武帝拓跋焘,总算把北方给统一起来了。
这时候,他眼前就剩一个敌人了——南边的刘宋。连着打胜仗,拓跋焘想借着这股劲儿,把整个中国都给捏一块儿。可北魏那时候还真没到能统一全国的地步,他太着急了,结果嘛,也能想到。
大军到了长江边,往前就走不动了。在一个叫盱眙的地方,彻底停住了。挡着他们的,不光是刘宋的军队,还有老百姓。盱眙城不大,但大家死扛着,愣是让拓跋焘没打下来。没办法,他只好撤了。没多久他就死了,盱眙成了他这辈子唯一没攻下的城。
为啥北魏军会碰这么硬的钉子?其实跟拓跋焘的残暴有关系。打城抢地他是行家,可管不住兵,反而带头杀戮。他当皇上那几年,北方人口少了一大截,黄河边的汉人反抗就没停过。南征的时候,一路过去白骨累累,连自个儿儿子都被他活活吓死了。
想想就知道他多残暴。老百姓要真归顺他,还不如拼一把呢?452年,这个暴君被身边的太监给杀了。北魏要是让他这么折腾下去,估计早就散摊子了。继位的文成帝是个宽厚人,拓跋焘统一的那片北方,在他休养生息、稳住边疆的政策下,民族矛盾慢慢缓和了,北魏的基业才延续下去。南北对峙,就这么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