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书·王慧龙传-节选自王慧龙传-原文及译文 (魏书·王慧龙传)
魏书,,二十四史之一,是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,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,魏书,共124卷,其中本纪12卷,列传92卷,志20卷,因有些本纪、列传和志篇幅过长...
《魏书》是二十四史之一,北齐魏收写的,专门记载北魏从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的历史。全书124卷,本纪12卷,列传92卷,志20卷,不过有些卷太长,又分了上、下或上、中、下,实际有131卷。今天来看看《魏书·王慧龙传》的原文和翻译。
原文:
王慧龙,自云太原晋阳人,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,散骑侍郎缉之子也。幼聪慧,愉以为诸孙之龙,故名焉。初,刘裕微时,愉不为礼,及得志,愉合家见诛。慧龙年十四,为沙门僧彬所匿。百余日,将慧龙过江,为津人所疑,曰:“行意匆匆彷徨,得非王氏诸子乎?”僧彬曰:“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。”既济,遂西上江陵,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。时刺史魏咏之卒,辟疆与江陵令罗修、前别驾刘期公、土人王腾等谋举兵,推慧龙为盟主,克日袭州城。而刘裕闻咏之卒,亦惧江陵有变,遣其弟道规为荆州,众遂不果。罗修将慧龙,又与僧彬北诣襄阳。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,送渡江,遂自虎牢奔于姚兴。其自言也如此。泰常二年,姚泓灭,慧龙归国。太宗引见与言,慧龙请效力南讨。言终,俯而流涕,天子为之动容。谓日:“朕方混一车书,席卷吴会,卿情计如此,岂不能相资以众乎?”然亦未之用。后拜洛城镇将,配兵三千人镇金墉。既拜十余日,太宗崩。世祖初即位,成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,遂停前授。
初,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,以女妻之。浩既婚姻,及见慧龙,日:“信王家儿也。”王氏世齄鼻,江东谓之齄王。慧龙鼻大,浩日:“真贵种矣。”数向诸公称其美。司徒长孙嵩闻之,不悦,言于世祖,以其叹服南人,则有讪鄙国化之意。世祖怒,召浩责之。浩免冠陈谢得释。
及鲁宗之子轨奔姚兴,后归国,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也。浩虽闻之,以女之故,成赞其族。慧龙由是不调。
译文:
王慧龙,自己说是太原晋阳人,他是司马德宗手下当尚书仆射的王愉的孙子,散骑侍郎王缉的儿子。小时候就聪明,他爷爷王愉觉得这孙子是条龙,所以给他起了“慧龙”这个名字。早些年刘裕还没发达的时候,王愉没怎么搭理他,等刘裕混出样了,王愉全家就被杀了。当时慧龙才十四岁,被和尚僧彬藏了起来。一百多天后,僧彬带着慧龙过长江,被渡口的人盯上了,问:“你们这急匆匆、心神不定的,该不会是王家的孩子吧?”僧彬说:“我跟师父学了好几年,一直住在西边,这次是临时想回家看看,过几天就回来。这是我带的小徒弟,你们至于这么紧张吗?”过了江,他们就往西去了江陵,投靠他叔祖王忱的旧部,荆州前治中习辟疆。当时刺史魏咏之刚死,习辟疆和江陵令罗修、前别驾刘期公、本地人王腾这些人合计着要起兵,推举王慧龙当盟主,约定日子偷袭州城。结果刘裕听说魏咏之死了,也怕江陵出乱子,派了他弟弟道规去当荆州刺史,这事儿就黄了。罗修带着慧龙,又和僧彬往北去了襄阳。司马德宗的雍州刺史鲁宗之资助了慧龙,送他过江,之后他就从虎牢投奔了姚兴。他自己就是这么说的。
泰常二年,姚泓被灭,王慧龙归顺了北魏。太宗召见他聊天,慧龙请求让他带兵去南边打仗。话说完就低头哭了,天子也被他打动了,说:“我正要统一天下,平定江南,你这么有诚意,难道还不能给你派兵吗?”但终究也没用他。后来让他当了洛城镇将,给了三千人守金墉。刚上任十多天,太宗去世了。世祖刚即位,大家都说南方人不能把军队交给他们,之前任命的事儿就停了。
最早的时候,崔浩的弟弟崔恬听说王慧龙是王家的后代,就把女儿嫁给了他。崔浩和他结了亲之后,见到慧龙,说:“真是王家的孩子啊。”王家世代都是酒糟鼻,江东人管他们叫“齄王”。慧龙的鼻子也大,崔浩就说:“这可是真正的贵族血统啊。”还老跟各位公卿夸他好。司徒长孙嵩听了不高兴,跟世祖告状,说崔浩这么夸南方人,是看不起咱们北边的风俗。世祖火了,把崔浩叫来一顿训。崔浩摘了帽子谢罪才算了。
后来鲁宗之的儿子鲁轨投奔过姚兴,又回国了,说慧龙其实是王愉家的家奴和僧彬私通生的。崔浩虽然听说了这事儿,但因为女儿嫁给了慧龙,就帮着证明他确实是王家的后代。慧龙因此也没得到升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