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选自祖莹传-魏书·祖莹传-原文及译文 (祖莹列传节选)
魏书,,二十四史之一,是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,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,魏书,共124卷,其中本纪12卷,列传92卷,志20卷,因有些本纪、列传和志篇幅过长...
最近翻《魏书》,看到祖莹的故事,这人简直是个“卷王”祖宗啊!《魏书》是二十四史里的一部,专门讲北魏从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的事儿,作者魏收是北齐人,整书124卷,后来有些篇目太长又分了上中下,实际131卷,不过咱今天不聊这个,单说说祖莹有多牛。
《魏书·祖莹传》原文及翻译
原文:
祖莹,字元珍,范阳道人也。好学耽书,以昼继夜,父母恐其成疾,禁之不能止,常密于灰中藏火,驱逐憧仆,父母寝睡之后,燃火读书,以衣被蔽塞窗户,恐漏光明,为家人所觉。由是声誉甚盛。中书监高允每叹曰:“此子才器,非诸生所及,终当远至。”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《尚书》,选为都讲。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《礼》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《礼》于前诵《尚书》三篇乃不遗一字讲罢,孝怡异之,向博士说,举学尽惊。后高祖闻之,召入,令诵五经章句,并陈大义,帝嗟赏之。以才名拜太学博士,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,甚见重。尚书令王肃曾咏《悲平城》诗,勰甚嗟其美,欲使肃更咏,乃失语云:“王公吟咏情性,声律殊佳,可更为诵《悲彭城》诗乎?”肃因戏勰云:“何意《悲平城》为《悲彭城》也?”勰有惭色,莹在座,即云:“所有《悲彭城》,王公自未见耳。”肃云;“可为诵之。”莹应声云:“悲彭城,楚歌四面起。尸积石梁亭,血流睢水里。”肃甚嗟赏之,勰亦大悦,退谓莹曰:“即定是神口。今日若不得卿,几为吴子所屈。”莹以文学见重,常语人云:“文章须自出机杼,成一家风骨,何能共人同生活也?”性爽侠,有节气,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,以命归之,必尽见存拯,时亦以此多之。孝昌中,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,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,令辨何世之物,莹云:“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。”乃以墨涂字观之,果如莹言,时人称为博物。累迁国子祭酒,及出帝登阼,莹以太常行礼,封文安县子。稍以功迁仪同三司,进爵为伯。薨,赠尚书左仆射、司徒公、冀州刺史。
(节选自《魏书·祖莹传》)
译文:
祖莹,字元珍,是范阳遒县人。这人从小就特别爱学习,看书看到废寝忘食,白天黑夜连轴转,他爸妈怕他熬坏身体,想拦着,结果根本拦不住。他居然偷偷在灰里埋着火种,把仆人都支开,等爸妈睡了就起来点着火看书,还拿衣服被子把窗户堵死,怕漏光被家人发现,就这操作,名声一下子就传开了。中书监高允老夸他:“这孩子的才学,可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,将来肯定有大出息。”
后来中书博士张天龙讲《尚书》,挑他当“都讲”(相当于助教)。那天学生们都到齐了,祖莹前一天晚上熬夜太狠,迷迷糊糊不知道天亮了,博士催得又急,他慌里慌张拿起同屋李孝怡的《礼》书就上台了。博士脾气严,他不敢回去换书,干脆把《礼》书放前面,硬是背了三篇《尚书》,一个字都没错!讲完李孝怡都惊了,跟博士一说,整个学馆的人都炸了。
高祖听说这事后,把他叫进宫,让他背五经、讲大义,皇帝听得直点头。后来他就靠才学当了太学博士,又被彭城王元勰招去当法曹行参军,特别受看重。有次尚书令王肃念了首《悲平城》,元勰觉得写得特别好,想让王肃再念一首,结果嘴瓢说成:“王公您吟咏得真好,声律都绝了,再念个《悲彭城》呗?”王肃就逗他:“怎么《悲平城》成《悲彭城》了?”元勰臊得脸通红,祖莹在旁边赶紧圆场:“是有《悲彭城》,估计王公您没见过。”王肃说:“那你念念?”祖莹张口就来:“悲彭城,楚歌四面起。尸积石梁亭,血流睢水里。”王肃听完拍大腿叫好,元勰也乐坏了,回头跟祖莹说:“你可真是神嘴!今天要不是你,我差点被王肃怼死。”
祖莹靠文章出名,老跟人说:“写东西得有自己的想法,形成自己的风格,怎么能跟别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呢?”这人性格也直,讲义气,士大夫里有混得惨、命运多舛的,找他帮忙,他肯定尽力救,当时人都夸他。孝昌年间,广平王府挖出个古玉印,皇帝让祖莹和李琰之鉴定年代,祖莹说:“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。”拿墨涂字一看,还真是,人称“活字典”。后来他一路升到国子祭酒,出帝即位时,他以太常卿主持礼仪,被封文安县子,后来又因功升仪同三司,封伯爵。去世后,朝廷追赠他尚书左仆射、司徒公、冀州刺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