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著名文学家邵雍的生平简介-邵雍的人物事迹 (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被称为大晏,小晏是谁)
邵雍年少时期,也自认为才志出众,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,邵雍爱读书,几乎无书不读,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,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,他冬天不生炉子,夏天不扇扇子,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,在苦读中...
邵雍年轻时也觉得自己挺有才,一心想着要干出一番功名。邵雍爱读书,基本上什么书都读,学习上对自己特别狠,特别刻苦。为了磨炼意志力,他冬天不生炉子,夏天不扇扇子,晚上也不睡觉,这么苦读了几年。苦读的时候他叹了口气说:“昔人尚友于古,而吾独未及四方。”意思就是说,过去的人不光读古人的书,还要跟古人“做朋友”,去古人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,而我光读了书,还没到处跑过呢。所以他就过了黄河、汾河,又一路走过江淮、汉江这些地方,去看了西周时分封的齐、鲁、宋、郑这些国的旧址,花了很长时间游历长见识。等邵雍回来时,他感叹道:“道在是矣!”从这以后就再没出远门了。
学易悟道
当时有个人叫李之才,字挺之,是共城县令,听说邵雍爱学习,就去找他,跟邵雍说:“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?”就是问邵雍知不知道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关于性命的学问。邵雍就说:“愿意受您教导。”这样邵雍就拜了李之才为师,学了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还有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图像。李之才教的这些东西,都是年代特别久远的,但邵雍琢磨这些深奥的道理时,常常像是开了窍一样,一下子就悟透了,最后学到的那些浩如烟海的知识,大部分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。

邵雍画像邵雍研习这些经典的时间越久,德行就越好,大家都夸他。同时他的智慧也越来越高,搞懂了天地怎么变、阴阳怎么消长、世道怎么变迁,连小动物、花草树木的特性都门儿清。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这智慧,已经到了“不惑”的境界。他的学说不是抄别人的,也不是碰巧应验的。邵雍悟出了伏羲八卦里先天的东西,写了好多书,有好几十万字,但因为他在隐居,所以知道的人不多。
乐居洛阳
宋仁宗皇祐元年(1049年),邵雍从共城搬到洛阳。刚到洛阳时,住的房子都是用草当门的,根本挡不住风雨。邵雍靠打柴过日子,自己做饭伺候父母。虽然日子过得苦,啥都没有,但邵雍自己却乐呵呵的,挺自在,周围的人都觉得奇怪。当时前宰相富弼、司马光,还有大诗人吕公著这些人,都退居在洛阳,挺佩服邵雍,经常跟他一起玩,还给他买了带园子的房子,离城里近。
嘉祐七年(1062年),邵雍搬到了王拱辰、富弼和司马光他们出钱买的园子里,在洛阳天宫寺西边天津桥南。从这以后,邵雍就在自己的园子里种地,自己养活自己,给房子起了个名儿叫“安乐窝”,自己号称“安乐先生”。
邵雍白天经常点着香坐着,下午三点到五点(申时)喝三四杯酒,稍微有点醉就停了,要是还没醉,兴致来了就自己作诗念。春秋农闲的时候,邵雍常出城逛逛,刮风下雨天就不出门了,出门坐个小车,让人拉着,爱去哪去哪。那些士大夫家一听到邵雍的车轮声就熟悉了,都争着出来迎接,连小孩、老人、仆人、衙役见了都高兴地说“我家先生来啦”,从来没人直呼他名字。有时邵雍在人家住一晚,留下封信又走了。还有些热心人,学着邵雍“安乐窝”的样子建了别院,等邵雍去玩,叫“行窝”。
德感世人
司马光把邵雍当哥哥,俩人的高尚品德,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。父亲训斥儿子,哥哥教育弟弟时往往说:“你做不好的事,恐怕司马先生、邵先生会知道的。”有当官的、读书的人到洛阳,就算不去见官府,也一定会去邵雍那儿看看。邵雍德行特别好,来找他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贤良的人,但他自己从来不显摆,也不防着别人,跟大家一起说说笑笑,啥都不避讳。跟人聊天,喜欢说人家好话,不说别人缺点。有人问他问题,他都会尽力解答,从不会硬拉着别人说教。邵雍待人不分贵贱,都一样诚恳。所以,贤良的人喜欢他,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。那会儿洛阳出了不少人才,忠厚的好名声传遍了天下。
熙宁三年(1070年),宋神宗推行新法,当官的都觉得压力山大,不好推行,有的就递了辞职信想走人。邵雍在州县的学生和老朋友都拿着信来找他,邵雍说:“这正是贤德的人该出力的时候啊,新法是严了点,但咱们当官的能对百姓宽厚一分,百姓就多一分好处。辞了官,百姓能得到啥好处呢?”
隐而不仕
宋仁宗嘉祐的时候,皇帝下诏找贤才,西京留守王拱辰推荐了邵雍,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,后来又让推举有才能的人,补了颍州团练推官,邵雍都坚决推辞,最后才勉强接受,但还是称病没去上任。
病卒简葬
邵雍病重快不行的时候,司马光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这些名人早晚都在旁边守着。他快死的时候,听见外厅大家商量他后事,就叫儿子邵伯温过来,说:“你们想把我葬在城里附近,还是得跟着祖宗的坟地,一切从简。”

熙宁十年(1077年),邵雍去世了,按他说的简葬了,终年六十七岁,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。元祐的时候又赐给他谥号叫康节。程颢在他墓志铭里说,邵雍的学问特别纯正,不杂乱,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“安且成”了。邵雍写的书有《皇极经世》《观物内外篇》《渔樵问对》,诗有《伊川击壤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