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文帝的迁都和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-为何也加剧了北魏的灭亡 (孝文帝的迁都路线详细)
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,那我们的主人公孝文帝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?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分裂、大混乱的时期,南方汉族政权和北方胡族政权内部更迭频繁,外部互相...
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那孝文帝拓跋宏又是咋回事呢?
南北朝那会儿,中国乱得不行,南边汉人政权换来换去,北边胡人政权也打得热闹,经常隔江对峙。后来北魏鲜卑族统一了北方,想着迁都汉阳搞改革,汉人和胡人才慢慢有了要融合的意思。
孝文帝拓跋宏,北魏第七个皇帝。这人吧,历史上评价两极分化,主要就卡在他迁都洛阳和后来的改革上——确实推动了民族融合,对封建化有贡献,但也把阶级矛盾和民族对立搞得更凶,直接给北魏挖了坑。

"阴谋"迁都
皇帝要突破鲜卑旧贵族之"围"
话说孝文帝3岁当太子,他妈李氏就被"子贵母死"的规定弄死了,他从小在汉化倾向特大的冯太后身边长大,5岁即位,冯太后临朝,他基本就是个"儿皇帝"。冯太后这人特会玩权术,主政时亲近汉臣,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,对孝文帝影响贼大,他也跟着学汉文化,心里对中原那叫一个向往。
等孝文帝亲政后,在冯太后支持下,搞"文治",用汉臣李冲的建议,实行了俸禄制、均田制、三长制——说白了,就是给官员发工资让他们别贪墨,限制地主兼并土地给农民分,地方上设邻长、里长、党长代替豪强管农民,农民负担轻了,政府收入也多了。孝文帝一看改革有效,就想更深入,第一步先把皇权抓牢——重定祖号,把自己这一脉的道武帝当太祖,其他旁系的都不算宗亲;第二步改官制,让"国之大姓"(原部落首领后代)别再瞎掺和政务,继续收权。
可动了旧贵族的蛋糕,反扑太猛。公元492年,孝文帝想学汉人"南郊祭祖",结果被代表部落传统的"西郊祭祖"给摁住了。鲜卑旧贵族在跟封建朝廷的博弈里赢了,孝文帝这才明白,这帮人顽固得很,"文治"太难搞,干脆躲开他们的老巢平城,迁都洛阳,自己掌握绝对皇权。
戏剧性的决定
当时北魏上层,反对"迁都"和"汉化"的声音占主流,除了皇室和部分汉官,基本没人支持,尤其是守旧鲜卑贵族,跳得最高。孝文帝琢磨着,直接迁都肯定不行,得来点"阳谋"。他假装要出兵伐齐,大臣们全炸了,尤其是任城王拓跋澄,反对得最凶。退朝后孝文帝单独找他,说实话:这是假打齐,真迁都,知道不容易,但国家起于北方,待在平城,地盘是大,可文化没统一,光靠武力不行,得移风易俗。拓跋澄一听,想通了,还反过来帮他想办法。
当年秋天,孝文帝带着文武百官和三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,到洛阳时深秋了,连着下了十几天雨,路泥得没法走,大臣们又不干了。孝文帝站前面一回头,说"我带三十万大军出来打齐国,现在半路回去,天下人不得笑话死?"大臣们跪在雨里求他。孝文帝叹口气,行吧,要么继续打,要么迁都洛阳,你们自己选。大臣们哪想再淋雨行军,只好选迁都。嘿,这招成了!定都洛阳,为后面改革铺了路。

迁都后的系列改革
迁都洛阳后,孝文帝把大臣们叫来,问:"想不想名垂青史,被后人记住?"大臣们当然想。他又问:"那得移风易俗变革,还是守着老一套?"大家说变革。孝文帝来劲了:"那想让子孙万代一直统治国家吗?"大家说想。他说:"那就改!谁敢拦着!"接着就下了一堆命令。
首先,鲜卑人不能再穿胡服,得穿汉人衣服;然后,30岁以下大臣上朝必须说汉语,不然罚钱,30岁以上的也得慢慢改;接着,把鲜卑118个复姓改成单姓,他自己的"拓跋"改成了"元",所以后世也叫他元宏。还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洛阳,死后不能回北方,"生为洛阳人,死葬北邙山"。
又照着门阀给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分甲乙丙丁四等,把他那八个鲜卑姓氏定为国姓,官职大小看门第。还带头搞胡汉通婚,封汉臣李冲的女儿当皇后,娶卢、崔、郑、王四大姓的女儿当妃子,弟弟们也娶汉族地主的女儿,女儿嫁给汉族大姓。其他鲜卑贵族按门第对等通婚。
官制直接照抄南齐,废除鲜卑旧制度,法律、礼仪都按汉人来。还推崇儒家,在洛阳修孔庙、建学宫,收集书籍,练书法,后来有名的"魏碑体"就是这时候出来的。

迁都及改革对北魏国运产生的影响
这场改革是自上而下的,孝文帝想让鲜卑人融入中原,动作太大、太快,基本全盘汉化,好坏都照单全收,后果嘛……
积极的一面是,社会经济确实恢复了不少,北魏从部落奴隶制往封建制转,民族融合也加速了,为后来结束分裂打下了基础。但消极的更明显:
旧贵族利益受损,洛阳新贵和平城旧贵对着干。南迁的鲜卑贵族迅速门阀化,跟汉族地主一起当新贵,平城旧贵族被排挤成庶姓,恨得牙痒痒。北魏建国靠的是七个鲜卑部落联盟,迁都改革削弱了保守势力,反对的人一大片。上到贵族拓跋丕、穆泰、陆睿,下到六大部落的旧贵族,甚至太子元恂都反对迁都,还计划跑回平城。孝文帝虽然镇压了政变,把太子弄死了,但洛阳集团和平城集团的裂痕没弥合,旧贵族的怨气也没消,直到他死都没解决。
再就是摧毁了统治阶层的活力,滋生腐败。孝文帝不加选择地用门阀制度,选官只看门第,"以贵承贵,以贱袭贱"。鲜卑贵族本来没啥文化,迅速学成了汉族高门的样子,却只学到糟粕,丢了朴素勇武的传统。迁都后他大兴土木,民夫上万,花钱如流水,贵族们也跟着比谁房子大、谁有钱,"恨石崇不见我",迅速腐朽。胡汉统治阶级合流后,底层负担更重,加上孝文帝连年打仗,徭役繁重,老百姓活不下去,暴动不断。这种消极汉化,给北魏后期埋了大雷。
最要命的是忽略军事改革,轻视北疆防务。孝文帝光顾着搞文化,军事基本没管。"国朝偃武崇文",迁都后军队训练少,宿卫军人被看不起,当不了高官,心里有怨气,北魏军队战力直线下降,孝文帝三次南征都输了。迁都后洛阳新贵看不起北边六镇驻军,减少他们的经费,军官还克扣粮饷,导致六镇"戎马甲兵,十分阙八",官兵怨声载道。后来洛阳新贵内斗,六镇直接暴动,原来的后盾变成了刺向北魏的尖刀,北魏从迁都洛阳后,一步步走向灭亡。

孝文帝这改革,初衷是好的,民族融合也确实推动了,但用力过猛,新旧矛盾全堆一块儿,北魏这大厦,说倒就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