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一生有多传奇-崔浩是什么人 (他的一生有多少天英语)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崔浩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,提到南北朝的历史,就不得不提到北魏——这个南北朝时期国祚最长,影响力最大的北方王朝,而提到北魏,就不可能绕过一个重要的人物——崔...
南北朝历史,北魏肯定是绕不开的——这个南北朝时期国祚最长、影响力最大的北方王朝。而说到北魏,就躲不开一个关键人物:崔浩。他是北魏初期最牛的政治家和谋略家,辅佐过三代帝王,算事特别准,深得皇帝信任,差不多算是北魏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了。
西晋那会儿,永嘉之乱闹得厉害,北方不少大户都往南跑,去了东晋。但也有没跑成或者干脆没跑的,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之一。清河崔氏也是老牌大族了,当年他们家也想跟着南渡,结果被后赵的石勒半路拦下,只能留在北方。后来崔家子弟在北方各个政权里当官的不少。
到崔浩他爸崔宏这辈,更厉害,文采特别好,小时候就被叫“冀州神童”,被拓跋珪看上了,留在北魏当官,官至吏部尚书。所以崔浩成年后也进了北魏,做了著作郎,差不多就是秘书类的活儿。因为他字写得好,拓跋珪老把他带在身边。
之前咱们提过拓跋珪,年轻时候也算英明神武,带着鲜卑拓跋氏把战神慕容垂的后燕给打趴下,入了主中原,开创了北魏。不过当时的北魏只是北方一堆政权里的一个,实力也没多突出。到了晚年,拓跋珪脾气越来越暴躁,动不动就因为点小事治罪,甚至杀臣子,身边的人都吓得要死,躲都躲不及。只有崔浩还天天勤勤恳恳上班,埋头干活。拓跋珪虽然脾气臭,心里也清楚,让人给崔浩送了碗御粥,算是表扬他工作认真。
拓跋珪这暴脾气最后把自己作死了,次子拓跋绍为了救快被处死的妈,带着人半夜冲进宫,把他爹给杀了。为了让大家支持自己继位,拓跋绍打开仓库,发绫罗绸缎赏大臣,只有崔浩他爸崔宏,压根没要。
年轻的拓跋绍,本来德行就一般,这架势也确实撑不起来大场面,很快就被太子拓跋嗣给收拾了。叛乱平定后,崔浩因为有能力、立场稳,特别得拓跋嗣器重,被封为博士祭酒,还经常给明元帝拓跋嗣讲经,差不多算半个帝师了。尤其在阴阳术数、天文占卜这些事上,崔浩在前人基础上还有创新,算吉凶祸福特别准,拓跋嗣都觉得神奇。
拓跋嗣那会儿,北魏最主要的就是在强敌环伺里求生存、求发展,政局还算稳定,崔浩也慢慢取得了拓跋嗣的信任,进了朝廷中枢。
公元415年,北魏都城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连年遭灾,粮食不够吃,不少地方都饿死人。拓跋嗣和大臣们商量,想把都城迁到邺城(今河北临漳)。崔浩一听就急了,赶紧反对,跟拓跋嗣说:山东那边的人(泛指太行山以东),根本摸不清咱们魏国的底细,还以为咱们地广人多呢。要是把鲜卑人都迁过去,他们发现咱们人其实不多,肯定得小瞧咱们,最后说不定还得反了。再说了,把鲜卑人迁到山东跟汉人混住,容易水土不服,闹瘟疫,士气肯定低落。咱们要是南迁了,北方的地就白白送给柔然了,他们要是来打平城、云中,路太远,咱们根本来不及救。饥荒嘛,就是暂时的,明年肯定能缓过来。
拓跋嗣觉得崔浩说得对,就取消了迁都的打算。
公元416年,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,崔浩死活反对北魏出兵救援。拓跋嗣虽然听了崔浩的,但没全听,折中了一下,派了支小部队去骚扰刘裕,结果没讨到好,反而吃了亏。(详情可以看看之前写的《两晋南北朝风云(十):气吞万里如虎》)
立太子的事,拓跋嗣也正经问过崔浩的意见,最后在崔浩的力挺下,立了长子拓跋焘当太子。公元423年,拓跋嗣病重,临死前任命了六个顾命大臣辅佐太武帝拓跋焘,除了崔浩,另外五个都是鲜卑贵族。
经过崔浩一番慷慨陈词,北魏 finally 统一了思想,出兵打柔然。出征前,崔浩的好友天师寇谦之私下问他:这次出兵,有必胜的把握吗?崔浩说:打柔然肯定能赢,这没啥好说的。我就怕将士们不肯往里冲,不能全歼他们。
后来北魏大军果然把柔然主力打跑了,拓跋焘带着人一路追到琢琊山。众将怕有埋伏,不想再追,拓跋焘也没了兴致,就撤了。后来从俘虏嘴里才知道,当时柔然兵光顾着逃,哪有伏兵啊!再追两天就能把他们包圆了。拓跋焘听完肯定后悔得不行。
后来打北凉,崔浩也出了大力。
崔浩这远见卓识,让拓跋焘打心眼里佩服,不光信任,还有种亲近感。他曾经很诚恳地对崔浩说:你才智高,先后辅佐我爷爷和爸爸,所以我特别看重你。你想到了啥,就直接跟我说,我这人脾气不好,可能当时听不进去,但我冷静下来后,肯定会好好琢磨你的话。后来拓跋焘还跟别人说:“你们看崔浩,瘦瘦小小,手都握不住弓矛,但他肚子里装的东西,比千军万马还有用!我每次打仗犹豫的时候,都是他帮我下决心,而且每次都赢。这都是他的功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