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北魏二元一体化制度-二元帝国制度是如何在乱局中诞生的 (北魏元译)
论北魏二元一体化制度,二元帝国制度是如何在乱局中诞生的?东汉至西晋时期,内亚草原气候变冷、气温下降,水草牧场的变化引发游牧部族的迁徙,许多部族纷纷南下或西进到邻近的农耕文明区域,南匈奴、鲜卑、氐等族群...
北魏的二元一体化制度,到底是怎么在乱局里冒出来的?
东汉快完事儿那会儿,内亚草原突然变冷了,水草少了,游牧部落没辙,只能往南边、西边跑,往农耕地儿挤。南匈奴、鲜卑、氐这些族群,就是这么溜达到西晋北边的,不少部落干脆归附了晋朝,给朝廷守北疆。

不过呢,这些内附的五胡在晋朝混得特别惨,就算早被汉化了,还是被汉人主流瞧不上。结果西晋那帮皇族王爷为争皇位打起来,八王之乱一闹,中原汉人实力大损,五胡瞅准机会浑水摸鱼,想抢天下。第一个站出来的,是自称汉朝外甥的匈奴人刘渊,北方这下彻底乱了,最后居然从这乱局里蹦出隋唐制度的雏形。
皈依汉统,匡扶汉室
刘渊是八王之乱后第一个蹦出来的胡人大佬,也是把西晋整垮的罪魁祸首。他能让南匈奴听他的,搅动天下,不光是因为他管得住人,根本还是他太“汉”了。作为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,刘渊自己汉化得溜,整个南匈奴在五胡里,汉化程度都算领先的。毕竟比起其他胡人,本来就对汉人有点敬畏的南匈奴,从东汉内附后,就被汉文化泡了好几百年。

可刘渊说想学刘备匡扶汉室,结果胡汉两边都不买账。底层胡人刚摆脱汉人压迫,才不想再来个汉室压自己;汉人更不认他一个胡人有资格兴复汉室,压根不捧场。这么一来,刘渊就只有南匈奴本部撑着,在乱糟糟的中原,根本混不久。最后南匈奴不仅没统一天下,反而元气大伤,争霸的资本都没了。
非此即彼,非胡即汉
刘渊的错,在于他想拉拢汉人帮自己打天下,想着汉人多,加上南匈奴,人多势众,南匈奴还能当胡汉中间人,占便宜。结果两边不讨好,其他胡人领袖干脆不跟汉人玩了,改走胡本位路线。永嘉之乱后,北方士族带人跑南方建康,就是衣冠南渡,但北方还有不少汉人和士族,汉人依旧是多数。后来的胡人为了团结自己,就明确说自己是胡人政权,按草原那套管中原,使劲压汉人。这里面,羯人最狠——他们长相、背景跟其他五族不一样,属吐火罗人一支,高鼻深目多须,拉起胡人大旗,能最大程度掩盖自己的孤立。

本来是匈奴人奴隶的羯人建立的政权,对百姓特别狠,纯按草原逻辑统治中原,动不动就抢老百姓,汉人反得厉害。冉闵一怒之下自己当天王,发了“杀胡令”,但其实这命令只在他自己地盘管用,主要就是杀高鼻深目多须的胡人,说白了就是屠羯人。后来冉闵不认东晋,没人帮,被遥尊晋室的鲜卑慕容给灭了。
雄踞关陇,俯冲山东
鲜卑慕容建的前燕能放下胡汉之争,遥尊晋室,说明他们早就看透了北方的玩法:谁能团结的人多,占优势大,谁就能抢到中原。跟他们一样看清这点的,还有氐人建的前秦。

前燕慕容家起于幽燕,占了辽东、河北;前秦盘踞关陇汉中,那可是夏周秦汉的老家。关陇民风本来就彪悍,草原战马多,汉中渭河谷地和秦川地肥沃,四面环山,东有函谷关,西靠祁连山,黄河渭水在上游,对关东是俯冲之势。这么一比,前秦先天条件好,赢了。可前秦也没能统一天下。
本末倒置,功亏一篑
打赢前燕后,统一北方的前秦跟东晋撕破脸,想一口气吞并天下。可淝水之战后,前秦明明没伤着元气,却突然散架了。为啥?因为苻坚虽然用汉臣王猛,拉拢了汉人,却犯了个致命错。

苻坚想消除北方各势力差异,让他们都为自己所用,这本是好事。可他为了拉平胡汉,先拿自己人开刀,把氐族嫡系削弱了,氐族人内部闹矛盾。前秦靠着汉人坞堡士族和地缘优势,吸引了不少胡汉人才,但北方除了衰落的羯、匈奴,氐、汉之外,羌、鲜卑势力还很强。苻坚自家人搞弱了,没动羌和鲜卑,就急着南下跟晋室争正统,结果内外敌人勾结,栽了。
重塑国本,二元一体
前秦垮了,北方又乱了。汉赵、前秦都栽在内部。苻坚没肃清内部敌人就南下争正统,是主因。后来的北方政权,却在苻坚的坑里爬出来,继续往前走。

如果说汉赵的国本是南匈奴,后赵的国本是胡人群体,那前秦的国本其实已经跨了胡汉,就是没完全消化所有胡人。后来鲜卑慕容和拓跋部,自己人打起来了。拓跋家起于并州北部长城沿线,跟慕容家都在草原中原交界,两边社会的门道都懂,能把草原和中原的力量捏一块儿。结果慕容家建的几个燕,都被西边占地优势的拓跋家揍了。拓跋珪统一北方,建了北魏。
北魏能稳稳统一北方,是因为拓跋珪搞了套新制度,把草原力量塞进中原体系。草原贵族游牧机动性强,向来跟大汗合伙共治,地位挺平等。北魏靠中原农耕税收的钱,打散了胡人部落,但还是让八部大人管着他们,这样既削弱了军事贵族对皇权的掣肘,又保留了草原骑兵的战斗力。后来西魏、北周,再到隋唐,慢慢搞出柱国大将军制度,魏晋那些爱玄学清谈的士族,为了适应新环境,也主动跟汉化的草原贵族靠拢,最后隋唐初期形成了文武并重的风气,给中华民族整出汉朝后的又一个高峰。